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國立臺灣大學組員 賴耀明

  聖嚴法師說:「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

  常常在想,所謂經濟成長到底是如何來的?國民所得為何能提高?我的想法是,國民的所得提高,代表國民取得的資源越多,消耗的資源越多。

  小時候常聽父母說,在那二次大戰後物資缺乏的年代,家裡窮沒白米飯可吃,只能吃蕃薯籤而吃到怕,以至於今天看到蕃薯就沒胃口,而今日大家講究飲食。停滿汽車的高速公路、家家有電視冷氣。又再對照現今社會,白米飯不稀奇,因為大魚大肉吃多了造成肥胖等文明病,結果現在人講究健康飲食,一堆人反倒回頭或甚至喜歡吃蕃薯稀飯,聞之不禁令人心生感慨。

  人的慾望無窮盡。有了二輪,想換四輪的;車想換法拉利,房想換信義區。賺了一百萬,想要一千萬。人,或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或為了滿足虛榮心,無止盡的追求資源、消耗資源。

  以節能減碳的觀點來看,買一台法拉利跑車,在這整個過程中不知道要砍伐多少森林,消耗多少資源,產生了多少溫室氣體。然而,這些東西真的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嗎?

  台東市中央市場靠賣菜為生的陳樹菊,將辛苦賺的錢都存起來行善,20年來捐出逾千萬元,被《富比士》(Forbes)雜誌選為2010亞洲慈善英雄,《時代》雜誌又把她列入全球年度百大影響力人物「英雄」類別。陳樹菊女士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活天地間,要維持生存所需要的物質,真的不多。

  老子道德經有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錢財身外物,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的親人,而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為了子孫長遠的幸福,我們應該要多想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