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文主義思想的演變談兒童學習權

臺北市立胡適國民小學教師 朱平瑜

希臘的辯士Protagoras曾說:「人是萬物的尺度。」(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

一、引言

  我們可以從歷史中瞭解早在希臘、羅馬時期的教育思想其實是以人為出發點為主的教育觀點,在其中教育理念具有以獎賞代替懲罰的、注重個別差異的事實、希望課程是通識而非專技、學校的環境設施應注重境教等特徵(林玉体,1999:192-193)。而希臘、羅馬這種以人為主體的教育思想於文藝復興時期被廣為發揚,文藝復興運動只是將失落的、沉睡的人文思想加以喚醒、恢復而已。而人文主義思想的論點在於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強調人的自由性與自主性、對於現世生活的重視、認識到人的自然性、也重視人的尊嚴等(徐宗林,1999:249-254)。

  反觀現今台灣的教育政策及教育環境都深受人文主義教育思潮所影響,但在實際的教學現場仍然發現仍有教師體罰學生事件發生、升學考試為導向的功利主義教學以及少子化導致怪獸家長干涉學童的學習等現象。而出現了以上的現象一再顯示我們的教育環境並不符合以人為本的教育環境,而我們的教育現場是否已經遠離人文主義教育思想?

二、人文主義思想的演變

  冀此,本文欲介紹20世紀迄今國際間人文主義教育思想之流變,以希冀能更進一步探討目前國際教育主要潮流及局勢,擬先探討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提出教育權是基本人權,接著揭露1973年人文主義宣言對教育的啟示,進而介紹美國派迪亞報告其教育思想,接著由198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習權的宣言,並借用UNESCO、OECD、歐盟的終身學習關鍵能力進而論述兒童學習權。

(一)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宣示教育權是基本人權。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1948年所發表的世界人權宣言中,即強調教育權是一項基本人權,其意義並不更在於權力本身,尚包括促進和平以及對於人權與基本自由的尊重。國家的責任則顯現於對教育權的尊重、保護與實現等三個層面,而實現則同時涉及到提供與促進的雙重責任。

(二)1973年人文主義宣言對教育的啟示。  此宣言是在1973年由118位哲學家以及2000位知識份子簽署的,其啟示如下: 1.教育人本化:教育應該提升人的高貴與尊嚴,個人應被鼓勵去瞭解自己具有創造性之才能和願望。 2.教育民主化:為了提升人的尊嚴和自由、個人應體驗全方位之自由、此包含言論、新聞之自由、政治的民主、合法反對政府之權利、公正的審判過程、宗教與結社之自由、藝術與科學、文化之自由。 3.教育均等化:此乃指教育機會均等化而言。人文主義相信每個人均有接受普遍教育及權利,學校教育應鼓勵令人滿足且富創造力其生活方式,每個人都有機會來實踐其獨特的專長與才能。 4.教育多元化:人文主義堅信文化之多元性、鼓勵種族與民主之自尊,但是反對任何造成疏離感或形成人們相互對立的分離現象。 5.教育國際化:教育應培養個人使之成為世界公民。具有世界村之胸懷,以理性及同情心來建造我們的世界-一個具有和平、繁榮、自由愉快的共享之世界。人文主義呼籲我們必須超越意識形態之界限,加強在文化、科學、藝術及科技做國際性之合作,學習敞開心胸一起生活。 6.教育科技化:人文主義相信科技乃使人類進步和發展的關鍵,但必須小心依其結果加以判斷,傷害性與毀滅性之科技,應予以避免。

(三)1982年派迪亞報告(The Paideia Proposal)。   美國在1982年時,由阿德勒(M.J.Adler)擔任主席組織派迪亞小組共同提出,代表不同的學術領域對於美國於當時實施12年制中小學教育的改革主張,茲如下所述:

1.教育的本質在於誘發人類理性的開展:

  人雖具有理性,但必須透過教育誘發之,適當的教育能夠讓大多數人充分的發展其理性,消弭其非理性部分,共創人類幸福世界。不適當的教育未能有效啟導人類理性發展,理性被非理性所掩蓋,人的和平幸福世界逐漸紛爭四起,弱肉強食,近於獸性。因此,人類的理性為個人所獨具,惟須教育予以誘發,教育的本義也就在於教導理性的開展。

2.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完美生活的人:

  系統知識的獲得的在奠定學童適應複雜社會生活的基礎,智性技能的發展在增進職業技能改善生活,觀念、價值和理解力的擴大則在充實生活品質,提升人類文化境界。統合三者言之,即在培育完美生活的人。一個完美生活的人首應具備完美的人格,其特徵為身心均衡發展,有感性、能自動、肯思考、富於人性,有作為、具創造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且能接納他人,主動而積極地參與社會生活活動,並從這些人與人相互交往活動當中,使自我繼續擴大。

3.教育的內容重視文雅博通的課程:

  在系統知識獲得方面包括三種課程:(1)語言、文學和藝術。(2)數學和自然科學。(3)歷史、地理和社會學科。在智性技能的發展方面包括五種課程:(1)讀、寫、說、聽。(2)計算。(3)問題解決。(4)觀察、測量和估計。(5)批判的練習。在觀念、價值和理解力的擴大方面包括兩種課程:(1)討論書籍及其他藝術作品。(2)參與藝術的活動,例如音樂、戲劇及視覺藝術。反對任何為將來職業或特殊技能所安排的選修課程。以為任何選修課程將為大部份的學童帶來教育機會的不公平,而這種不公平的起源係來自與教師對於部分學生「不可教」的假定。堅決主張人類無論智愚均具有普遍的可教性,學校教育應該對所有的學生齊一看待,而最理想的方式也就是設計提供相同的文雅博通課程。

4.教育的方法強調討論與個別適應:

  在教育方法方面,派迪亞報告中的兩種方法最值得推介,一為討論,另一為個別適應。討論式的教學法對於擴大理解力最有幫助,由於學生努力的參與,其所建立的觀念、價值或理解了能牢不可破,具有恆常性,如此的增進成長。對於個別適應的強調,注重在相同性下因應個別差異教學,認為人類的相同本性遠比天生能力、興趣或者家庭教養方式、社經地位、種族、血統等遺傳或者環境上之個別差異來得重要,人類只是在所擁有的共同特質上程度的差別而已,並非本質上的差異。因此,基礎學校應該提供完全相同的課程,而由教學方法的彈性來因應班級學生的個別差異。

5.教育的設施在追求均等且卓越

  在均等的訴求下,政府必須提供人民單軌學制、完全相同的課程、素質齊一的教師、設備均等、因應個別需要的教學方式。在卓越的訴求下,沒有不可教的學生,沒有成績低落的學生,每位學生之理性均能獲得充分的發展,每位學生均能在教師合理指導下完全學習,達成前述所謂3項教學目標。均等且卓越的教育設施是一種充實著人文氣息、溫柔敦厚的學校,學生陶醉在自由自在、民主參與、活潑生氣、充滿挑戰、多采多姿生活之中。

(四)1985年學習權宣言。   UNESCO於法國巴黎召開第四次國際成人教育會議,涵蓋了122個國家並於此次會議發表了「學習權宣言」(Declaration of the Right to Learn)所謂學習權即1.閱讀的權利;2.書寫的權利;3.提出問題的權利;4.分析的權利;5.想像的權利;6.創造的權利;7.了解人的環境的權利;8.編寫歷史的權利;9.接受教育資源的權利;10.發展個人的權利;11.團體技能的權利。

  學習權並不是一種為來日而儲存的文化奢侈品;學習權也不僅是在於生存的問題獲得解決之後而興起;亦不是基本需求獲得滿足之後才有的行動。學習權是人類生存無可或缺的工具。假使人類要在糧食生產以及其他必要的需求上能夠不虞匱乏,則必須擁有學習權;假使人人都能夠享受到較佳的福祉,亦必須擁有學習權;假使人類要避免戰爭,則必須學會和平相處與彼此了解。沒有學習權也就沒有人類的發展。如果沒有學習權,也將在農業與工業上沒有突破性的發展,社會發展亦難進步,而學習的情況亦難獲得改變。缺少學習權所有工作者的生活水準將無從進步。易言之,學習權是解決人類當前重要問題的最佳途徑。然而,學習權並非僅是經濟發展的工具,而必須被視為人類的基本權利之一。學習權是一項基本人權,而具有普遍的合法性。學習權不能僅存與人類的某些地區,亦不能成為男性、工業化國家、上流社會或獲有學校教育的年輕人之特權。

(五)UNESCO、OECD、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關終身學習關鍵能力的探究,可追朔到UNESCO於1996年所發表的<<學習:內在的寶藏>>報告書(Learning : the treasure within)。而提出了學習的五大支柱的概念包含了:學會追求知識、學會做事、學會與人相處、學會發展、學會改變。

  而OECD的DeSeCo(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 : Theoretical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DeSeCo)計畫把關鍵素養分成三個範疇為:(1) 互動地使用工具,包括使用語言、符號和文本能力,運用知識和資訊的能力,運用科技的能力等;(2) 在異質性的社群中互動,包括發展和經營良好人際關係的能力,團隊合作的能力,處理和解決衝突的能力;(3) 自主地行動,包括在較大的世界觀與脈絡下行動的能力,形成並執行生涯規劃與個人計劃的能力,主張與辯護自己的權利、利益、限制與需求的能力。

  歐盟對關鍵能力之定位乃是在基礎教育與訓練階段結束之前,年輕人應該要發展出這些能力,以使他們能過著成年生活,並且能夠進一步發展、維持與更新這些能力,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歐盟於2005年更明確地提出架構已相當穩定的提出下列八大項關鍵能力:母語溝通能力、外語溝通能力、數學素養與科學基本能力、數位能力、學習如何學習之能力、人際與公民能力、企業與創新能力以及文化表現能力。

  茲引用吳明烈學者對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組織、歐盟對於各項關鍵能力之比較與分析如下表。

表1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合作組織、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

組織 層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經濟合作組織

歐盟

概念架構

終身學習五大支柱

DeSeCo即能力的定義與選擇:理論與概念的基礎

終身學習關鍵能力

能力內涵

5項關鍵能力層面與21項具體能力

3項關鍵能力範疇與9項具體能力

8項關鍵能力,各含知識、技能與態度層面

提出年代

時間最早,始於1996年,2003年繼續補充

時間次之,始於1997年,迄今仍持續發展

時間最晚,提出於2005年,2006年經歐洲議會採用

背景緣起

因應人類未來持續面臨之各種衝擊與緊張狀態

知識經濟時代需要建構新能力

促進歐洲社會融合與因應知識社會的需求

發展目的

創造更美好的人類生活,進而建構理想的學習社會

發展成功的生活與功能健全的社會

建立全民終身學習的歐洲,促使歐洲成為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

主要負責組織

21世紀國際教育委員會

瑞士聯邦統計局

歐盟執委會

指標性質

概念性指標

操作性指標

操作性指標

資料來源:引自吳明烈 (2004).UNESCO、OECD與歐盟終身學習關鍵能力之比較研究. 教育行政的力與美國際學術研討會:279-305.

  經由上述人文主義思想的演變,我們可以推知一個十分重要的結論,即國際間人文主義思想潮流已經 視學生的學習權為一項基本人權的重視,而更進一步到重視學生學習權的觀念,爾後更發展出了應該具備學習的關鍵能力指標,所以我們能夠得知現在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當下,我們更應該培養孩子帶著走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以因應未來變幻莫測的時代。

三、結論

  或許學生在學習如何獨立的思考和自主的行動之過程中,難免遭遇許許多多的挫折和困難。或許學生在競爭的歷程中面對許多厲害的對手和朋友,難免有些辛苦和心酸。身為家長或老師的我們或許多少為這些孩子們感到不捨或心疼,但試問自己的孩子能否在十年或二十年後,他們能否面對那時更加動盪且混亂之年代所帶來的挑戰?所以請我們的父母和老師們放手吧!少了很多所謂的直升機家長和處處協助的老師,我們將會為孩子們多了學習和成長的空間。既然學生的學習是一種基本的人權,那就請大膽信任我們的孩子,並且相信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感到壓力或挫折,而那是學習時所必經的道路。所以我們應當給予孩子們適當發展與學習的機會,並且在孩子感到挫敗時適時給予鼓勵與訓勉,在孩子感到壓力時適時給予支持和陪伴。尊重孩子的自主學習權並多給孩子學習的機會,或許將是因應未來挑戰最好的養分吧!

參考文獻 Appleton, M. (1992). School as Community: The Ecology of Childhood--A View from Summerhill School: Down-to-Earth Books, 72 Philip Street, Albany, NY 12202. Boone, S. S. (1973). Humanism and Accountability: Let No Man Draw Asunder. Brazil, R. D. (1988). The Engineering of the Paideia Proposal: The First Year. Cowen, J. E. E. (1980). Humanism and the Basics (Vol. 23, pp. Sum): The New Jersey Reading Association, 1081 Trafalgar St., Teaneck, NJ 07666 ($3.00, $2.00 for 5 or more). Davis, T. B. (1998). Within These Many Lies the American One: Multiculturalism, Citizenship Train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n American "Paideia.". Ediger, M. (1997). The Paideia Reading Curriculum. (Developing a Love for Reading.). Lall, B. M., & Nicholas, A. (1976). Effects of Humanism on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ducational Research Report. Lamana, P. A. C. (1974). Humanism in Reading, Promises and Practices. Proceedings of the Annual Convention of the Keystone State Reading Association (8th, Lancaster, Pennsylvania, November 13-16, 1974). Levine-Brown, P., & et al. (1993). The Paideia Program. Socha, T. J. (1985). The Paideia Proposal: Implications & Challenges for Communication Instruction. Iowa Journal of Speech Communication, 17(1), 35-44. 王文俊 (1997). 人文主義與教育   西洋教育思想(上)  85.07  1-55  江翠燕 (1992). 中、西人文主義之比較  成人教育思想論文集  141-153  吳明烈 (2004).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終身學習的發展:新人文主義取向  社教雙月刊  123, 18-29 高廣孚 (1990). 人文主義的教育思想 現代教育   5:1=17 16-42  張清濱 (1997). 人文教育與心靈改革 研習資訊  14:5, 1-10  陳照雄 (1997). 一九七三年人文主義宣言在現代教育上之啟示 研習資訊 14:5, 27-34  黃坤瑛 (1992). 人文主義成人教育思想  成人教育思想論文集 71-87  鄭宏財 (2001). 高科技時代之人文教育的實施要點  師說, 149, 46-54 鄭崇趁 (1990). 從派迪亞報告看愛德勒的教育思想. 現代教育  5:1=17, 7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