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環境教育的省思─ 歐洲見聞

桃園縣立文山國小校長 陳碧霞

  難得在學期中,有機會到歐洲教育參訪,此行的目的是了解德、英、荷三國的教育制度與辦學理念,但真正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反而是環境教育落實在生活及生命中。

  從法蘭克福機場下飛機後,一路上德國鄉村的風景令人驚豔,一大片一大片麥田和油菜花田,深深淺淺的一塊綠、一塊黃,其中點綴者一幢幢橘紅色屋頂的農舍,色彩繽紛,賞心悅目,像極了上帝縫製的美麗大地拼布,每經過一個社區,每家每戶都有整理的井然有序的花園,平坦的草坪上種了各種美麗的花草,窗戶更像一幅幅的畫,美麗的蕾絲窗帘配上窗台上一盆盆的花花草草,令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讓人不自覺的驚呼,這才是最適合人居住的環境。

  曾看過一本書,格溫戴爾所著的「氣候戰爭」,其中提到德國是最嚴肅看待氣候變遷問題的國家,柏林當局承諾在2020年以前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40%,這個目標令世界其他國家望塵莫及。這次參訪行程,經過法蘭克福,哥本哈根、哈米倫到布萊梅,雖然德國是陰天多雲的北方國家,不太起風,但他們仍努力的使用潔淨能源。這一路上,我看到廣大的平原上,豎立了許多巨大的風力發電風機,在城鎮中,大多數皆以自行車代步,有各式各樣的自行車,有學生上學用的,有送貨用的,甚至有家庭主婦載嬰兒車的自行車,真是太神奇了。完善的自行車道及停放空間設置,所以在那兒使用自行車是理所當然的。也看到了一些工廠建築中,大量設置太陽能板,所以節能減碳不是只是政府的宣示,在德國實際看到民間的行動力,節能減碳的工作不是口號而是實踐在生活中。

  到了荷蘭的羊角村,更是讓我們驚嘆,這簡直是天堂,羊角村原來地勢較與周邊來的低,土壤貧瘠且泥碳沼澤遍佈,除了蘆葦及薹屬植物外,其他植物不易生長,唯一的資源則是地底下的泥煤,居民為了挖掘泥煤賺錢,不斷開墾,形成一道道狹窄的渭渠,後來為了使船隻能夠通過,運送物資將渭渠拓寬,而形成今日運河湖泊交織的美景。

  羊角村又有「綠色威尼斯」之稱,水面映射的都是一幢幢綠色小屋的倒影,這裡房子的屋頂都是蘆葦編成,屋齡皆有百歲之久,據說比現代建材來的耐用,且冬暖夏涼,防雨耐曬,以前是窮人家買不起磚瓦,而用當地盛產的蘆葦做替代品,現在的羊角村確因環境生態,保存良好又具有特色,成為荷蘭人熱門的度假勝地之一,地價也早已水漲船高,這與從前苦哈哈的困苦情況似乎形成一種對比的時空交錯,在這裡我們看到了環境教育的層次,重視珍視自己特有環境,共榮共存,擅用環境特質,營造美麗和諧的環境空間,在台灣,我們也有許多特色的鄉鎮市,在鼓勵社區總體營造,保護環境,營造特色空間,荷蘭羊角村是值得值鏡的。

  美國著名的教育哲學家杜威認為:「人們所擁有的知識、信念與行為,都被外在的環境所建構。要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他的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歐洲無論在建築空間的營造,生活行動的落實,都與杜威的教育哲學吻合,這也是經過歷史長時間的焠鍊,美感的體驗。現今我們在談節能減碳,談氣候變遷,談環境教育....,沒有ㄧ顆美的心靈,美的感動,只有口號,一堆空泛的宣示,對環境沒有感動,成效是微乎其微的。

  所以建構一個美麗合諧友善的環境空間,實施美感的環境教育,生活是節約的、簡單樸素的,學習生活寧靜、和樂、健康、豐富,學習感恩,珍視並尊重我們生活的環境,與環境共榮共存,才是環境教育的核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