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風暴下的台灣經濟現況

立法委員 蔡錦隆
  日前,巴克萊資本上修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GDP)的預估值,由原先預估的6%上調至7.5%,創1989年以來最高升幅。去年一場全球金融風暴,我國逐漸擺脫景氣低迷,各行各業正在復甦成長中。

  我國政府也推出很多措施,包含全額保證銀行存款、快速降息、寬鬆貨幣政策等政策。其中,政府採取「三挺政策」(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員工),使得去年底公營銀行放款增加,但民營銀行因負擔風險不敢放款。不過,現在民營銀行已漸漸開始放寬放款的條件,顯見政府於經濟非常時期,所採取的非常措施,效果已漸漸浮現。就如,瑞士信貸(香港)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所講的,這些振興方案,可望在今年下半年及明年上半年,帶來「人為」的經濟成長率,且增長速度可能還不低。

  其實,本人認為,就像是克魯曼所講的,股市大漲不能預示經濟復甦,因為全球收支的不平衡,再加上現在許多國家都接近零利率,顯見貨幣政策已經沒有使用的空間,所以全球的經濟復甦還要一小段時間。不過本人沒有克魯曼那麼悲觀,認為全球經濟將持續衰退至2011年。但我認同可魯曼說的,「風暴終將會過去」。

  從國民黨重新執政至今,確實有「馬上就好」,像是去年9月底簡化「小三通」手續、大陸來台旅遊的居民從沿海13省增加到25省、大陸旅行社也由33家增到150家,再加上去年12月中開放兩岸直航,本來快倒閉業者,現在則是許多零售業者賺錢賺到用點鈔機數鈔票、工廠24小時生產還供不應求。像是去年虧損6億的復興航空,轉虧為盈,今年前後2月獲利2000萬,其中有6成就是來自兩岸航線。根據觀光局統計,今年3月,陸客超過8.7萬人次,成為僅次於日本、港澳的第三大觀光客來源,加上其他目的的旅客,人數更高達17萬人。光今年1~4月大陸觀光客就創造了百億的產值。

  我想在,中國繼家電下鄉等擴大內需政策後,畢竟中國還有許多的基礎建設要做,民眾的生活水平要拉高,中國未來會更加注重內需。所以在其他國家都深陷困難的背景下,中國貿易盈餘將成為世界關切的重點。而我國的地理位置離中國大陸最近,文化背景、語言等其他歷史優勢,再加上台灣的技術經驗等專業優勢,只要扣除掉政治因素,要吃到大陸內需這塊大餅,相信是沒問題的。這對我們的經濟來講,也是一大利多。

  我也認同克魯曼說的「對付這次經濟危機,要擴大刺激方案規模」。這件事情,執政黨早就在做了,像是消費券、振興經濟暨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等。除此之外,我們也積極和對岸進行交流,希望能爭取國人在大陸經商的優勢。

  以兩岸有關工具機產品的關稅稅率為例,兩岸有關工具機產品的關稅稅率多達80餘項,大陸稅率最高為15%,台灣最高為6%。未來執政黨會努力,儘速推動ECFA並將工具機產品列入談判項目,或是與大陸儘速協商優惠關稅或互免關稅,如以台灣進口工具機關稅最高稅率6%為參考,兩岸協議調整一致;或是以台灣進口工具機稅率6%為基礎,兩岸協議同步減半等。以免台灣廠商被全球最大工具機市場淘汰,更能在大陸人民幣4兆元內需商機佔有一席之地。

  就如蕭副總統所言,我國面對大陸崛起,將調整國內產業發展方向,由原先以大陸為工廠,逐漸調整為以大陸為市場的發展模式,以提高台灣的核心競爭力。

  我認為,台灣在運籌管理、出口等方面擁有優勢,台灣是中國最大的單一投資者,在中國前40大出口廠商中,台商就占了14家。以鴻海這樣的公司為例,鴻海對日本零組件瞭解的深入程度,甚至超過日本廠商,這樣的知識很珍貴。亞洲供應鏈基本模式是:日本賣零件給台灣,台商到大陸投資生產,再外銷到英語國家;而台灣人是全球唯一同時熟悉英文、中文、日文三種語言的國家。只有台灣人有這種難得的組合,是他國沒有的優勢。台灣雖然內需市場很小,但你們做的產品是賣到全世界的,台灣應該繼續往這方面發展。同時,本席建議用品牌打造台灣的區域特色,像是台中港的發展,應區隔為內、外港,內港以發展休憩觀光為宜,更需進一步,招來國際級飯店及購物城進駐,仿造香港的維多利亞港。至於外港,則應發展貨櫃港務,讓台中港兼具休憩、觀光及轉運的功能,打造一個台中的國際品牌。再者,我國的港口也可以跟其他國家合作,像是日本。日本有1000多個港口,規模都很小,以地理位置來講,或許高雄港可以和日本合作,和中國東航、日本新幹線合作,貨暢其流。高雄港應該由中央政府接手管理,不再靠出口,要重新建立本身的優勢。而台中港就專責和大陸的貿易往來。

  再者,現在兩岸新的商業模式為「大陸成交、台灣買賣」,所以現在台灣的廠商可以透過網路、電話、郵購方式來進軍大陸,搶大陸的內需市場。這也是第2次江陳會的成果。至於代收貨款的機制將在下一次的協商爭取。不過,台灣要比低價,一定比不過大陸,未來台灣的商品一定要鎖定頂級客層,特別是送禮市場,在大陸頂級客層心中第一名的夢幻禮品是台灣茶,其次是台灣土產,若要經營送禮市場一定要朝向獨特性、精緻性,這樣才能賺錢。

  又如維格總經理李振榮說的「大陸觀光客暴增量有政治因素在裡面,預估熱潮維持3年,最好則是7年」。所以觀光客來台的熱潮能持續多久才是關鍵,本人在交通委員會也一直叮嚀觀光局應落實真正的市場機制,提升服務品質,這樣台灣的觀光業才能長久。除了短期的觀光,LONG STAY也是未來發展的重點。再以日本為例,日本老人太多了,日本容納不了這麼多老人,如果所有日本年輕人都在照顧老人,那工廠誰去呢?因此日本老人必須「出口」到別的國家,菲律賓、泰國、台灣都是可以考慮的地方,這些平均擁有30萬美元現金的日本老人,是很好的一群消費者。而今台灣離日本最近,生活水準又是這些國家中最高的,美食及美景也是最棒的,如果可以爭取他們選擇台灣LONG STAY,絕對可以創造非常大的產值。

  還有,除了大陸的內需市場外,新的技術、能源環境保護政策都是復甦的方式之ㄧ,重點是大家要找到對的產業趨勢,畢竟壞的時機,也會有人賺錢,好的時機,也會有人賠錢。舉個例來說,在壞的景氣下,「宅經濟」就非常火紅。以大陸為例,大陸有3.36億網民,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網路人口,預估2009年的電子商務交易額3.42兆,未來中國將有70%的貿易額是透過電子交易完成;根據「2008年中國遊戲產業調查報告」,2013年中國遊戲網路用戶將超過9000萬戶,實際銷售額超過人民幣400億。不管經濟景氣如何,具備「宅經濟」與「廉價遊戲」雙重市場的網路遊戲,未來仍是主流場業項目之一。

  現在是金融海嘯衝擊後的新成長年代,也就是市場遊戲規則大斷裂的現在,我想針對開發中國家及已開發國家的市場,關鍵在於「生活產業」。所以台灣下一波的競爭力關鍵,全看我們懂不懂得「生活」。以自行車風潮為例,當業者懂的消費者生活的真實樣貌,才能製造出具有「取悅力」的產品。就像是宏碁董事長王振堂所說的「過去10年,微軟忘記了要讓使用者更容易使用電腦」,東西「夠好」就好,不需要「好過頭」。別只問顧客需要什麼,要向人類學家般地研究消費者。我想,不好的年代也有賺錢的機會,重點是,要抓對產業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