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態度 決定孩子的學習高度

河堤國民小學校長 王博弘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要讓孩子輸在學習的起跑點上』是家長對孩子學習成果的企盼。因此,在孩子學習與成長的歷程中,儘可能提供孩子最優渥的學習資源,一方面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一方面企盼孩子能夠高人一等。家長的心態我們可以充分的了解,但往往忽略了孩子間的『個別差異』。

  所謂『個別差異』,分為「個別間差異(Interindividual Difference)」即你、我、他之間在某一方面的差異;與「個別內差異」是指個體本身各項身心特質的差異現象。例如,一位學生在【魏氏兒童智慧量表】側面圖上13個分量表的得分各有高低,較高的即為「相對優點」,較低的即為「相對缺點」。就學理上而言,孩子與孩子之間本來就存有個殊性,你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在表現上的不同,那是正常的;孩子個體本身在天賦上更具有多元的特性與能力,有的語文強、有了數學邏輯強、有的體育棒、有的深具藝術天份......。1983年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迦納(Howard Gardner)提出多元智慧理論,代表每個人具有語言、邏輯、數學、空間、肢體、運作、音樂、人際、內省等不同的智慧潛能,而這些潛能只有在適當的情境中才能充分發展出來;前台灣省教育廳廳長的林清江先生時亦主張「把每個孩子當人才來培養」。在在強調大人們必須去開發孩子本身最優勢的能力與智慧,並透過教育適性、適才、適所發展孩子的學習潛能。

  在美國,教育是強調發揮孩子的優勢;在台灣,教育則是強調彌補孩子的弱勢。國語、數學、英文等成績不好,想靠『補習』來追上他人,完全忽略孩子的個殊性、優弱勢,孩子歷經十餘年日積月累的彌補,其後果不僅追不上別人,連自己比他人的優勢也不見了,更嚴重的是對學習產生了厭惡感,從現今大學生讀四年、玩四年的學習心態就可得知。

  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學習的起跑點上』,提供孩子最佳的學習環境、最優渥的學習資源,進而忽略孩子的特性,並要求孩子最優的學習成果,可能會讓孩子在未抵達學習終點前提早出局,這是你、我所不願意看到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