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榮耀歸藝術

救救救地球環境

貓畫家 鍾瑞燮

  我是一位藝術工作者,擅長多種媒材媒介的運用表現,對我而言,一切人間所創造出來的物件都深具形式的美感,而將它們以美學及情感交流融合之後,藝術於焉成立,更彰顯著這個時代生產元素下的時空背景。

  從來,我的創作物元都來自山巔海媚之間,那裡擁有眾多被拋棄材料,任憑心意去拾取檢選,然而,任何人都可以輕易想像那些場景的物象多元,景觀當然就是人類破壞與汙染之環境,想想看,有這麼多的垃圾清運,與資源回收的運作之下,仍然還有如此壯觀的環境破壞,可知某些惡習以及不被回收的物件,比如說硬塑膠、木料、棉線、pp板、保溫磚以及金屬或陶瓷,為了克服這麼多種的物元材質以作為創作元素,我二十年來頗下了一番功夫,幾乎也克服了其中絕大部份材料。

  於是,我的世界開始改變,居家四處都被這樣的作品充斥著,之前有三個房舍,卻都是租來的,全部提供給作品居住,原想,藝術品總是最能永恆的流傳下去的東西,似乎就是一種最終形式的存續,得以安頓這些工商拋棄物,只是,個人的力量何其渺小,即使我為這些作品進行過百餘次的展覽,被收藏的機會總是跟不上創作的速度,創作的速度跟拋棄污染的速度,環境危害的程度又是完全無法比較的!
某次我動了一個念頭,覺得與其被這些藝術作品淹死在自己的空間之中,考慮捐出它們,讓它們自己去世界各地尋找棲身之地,總是歷經了二十年的時間消磨,存心憐惜物料的心若和珍惜環境的心結合起來,是不是就能夠起點呼籲作用,讓有心於藝術創作的團體大眾一起來為環境攜手,豈不是功效可以更大更廣?

  設想,以聯合國的角度成立物體藝術的多元美術館,專題推動展出並收藏這樣的藝術,號召工商團體提供剩材與具此興趣的諸多藝術愛好者,甚或責成會員國成立如此形態之藝術相關館舍,辦理此類活動,也許竟也能大幅消化生產廢料,昇華藝術,拯救環境的殺傷力。

  一個下雨的夜晚,楊梅鎮大同國小的小朋友黎庭妤闖入了我的畫室,遞上一張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義工的小紙條,面對她童稚又認真的眼神,即使從來對聯合國組織不抱任何期許的觀念,終於也答應了她的請求,在截稿的最後一天,完成我的承諾,或者也能有一些反響,以無愧於地球之環境。附上兩張作品照片,引證藝術材質來自於被污染的環境源之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