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寫給同學的一封信:「走出生命的束縛」

國立清華大學 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 孫毓璋

  收到家書,總是令人感動的。很高興你跨出的這一步,勇敢地把你對繼父的愛說出來。這樣不只對你好,對別人也好,如此廉價又是雙贏的事,為什麼人們都不會去做呢?

  人在正常狀況下,皆有悲憫之心,也都會努力為生活打拼。可是為什麼人會選擇自殺這條路呢?就像我上一封信中所說的 : 一定是有一些藉由物質無法解決的苦,一直在困擾著她。換句話說,大多數的人只會本能地為支持生活的物質打拼,卻不知道,讓人獲得真正快樂的原因是甚麼?其實對於快樂的生活而言,物質只是扮演著輔助的角色而已,這就像你們在做實驗一樣,有了儀器和藥品,並不能保證實驗一定成功,最重要的是實驗者的心和態度,如果這位實驗者一開始就不相信實驗做得出來,或者他心有旁騖,就是不想把實驗做好;或者在實驗過程中,他對實驗結果的產出過程有了錯誤的認知,你想想看,在這樣的狀況下,就算有再好的儀器設備,他的實驗會做得好嗎?

  其實我們被生下來的時候,都只被賦予了活下去的本能,都少了如何活得快樂的能力。這個能力既然不是天生的,就要去學。可是人們卻都緊抱著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的目標,把自己搞得累得要死、煩得要死。你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嗎?這都是因為他們"放不下"這些會造成痛苦的東西-物質生活,不清楚只追求物質生活所帶來的苦是甚麼?以致越來越多的人,雖然靠著自己的努力把孩子帶大了,生活也富起來了,可是他們的心卻一直是處在憂憂浮浮的狀態所致。

  我相信你一定聽過 :「個人造業個人擔」這句話,如果這個人自己不願意去改善他的狀態,別人不管怎麼替他祈求都是沒有用的,這就像小孩不願意承認自己有錯,這樣的話,任憑你說破嘴,也是沒有用的。

  有一天你也會成為人母,我一直認為人來到這個世間,除有了這條生命外,一定是有他的使命存在。每個人的使命也許有不盡相同的部分,但也有共通的部分。我認為人共通的使命就是"學習",學習如何得到真正的快樂。在這過程中,老天也會透過各種情境來提醒人們不要忘記學習這件事。就像你奶奶的死,老天爺可能就是想透過他的死,要告訴她自己及她身邊的人,該如何活下去才對。可是當人們在面對死亡時,一般都只會看到死亡帶來的不捨及哀痛,卻忘了我們是不是應該在其中學些甚麼呢!

  宗教存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教導人們一些生活的準則和正確的方法,就像你媽媽開刀時,我叫你會去陪她,就是我在學習佛法過程中的教導呀!因為,佛法告訴我,真正讓人快樂的不是數據或分數。數據或分數是物質的部分,而母女之間的親情則是心靈的部分。你現在可以感受一下,物質帶給你的快樂和心靈部分帶給你的快樂有甚麼不一樣,如果你只能選擇一樣的話,你會選擇哪一樣呢?

  我想我可能太急了,因為我想到你們即將結束學生的生活,所剩的時間不多,如果這個暑假不去參加「全國大專青年生命成長營」的話,以後可能就更難了。去參加營隊的目的不要你去接受宗教,是要你去從心/重新溫習一些以前老師教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就像你老爸說的 : 良好的人際關係是一個人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這個人際關係包括了 : 自己跟自己、自己跟別人、自己跟大自然、自己跟信仰間的關係,以前我們的老師可能都跟我們說過,可是日子久了,事情多了,我們生活中好像都只剩下工作、工作、工作...,當我們真正遇到事情的時候,也都只會利用本能去處理,或者只能交給時間去處理,以為時間過了就沒事了。不管那個宗教教我們的都是-「要理智的活著」,所以我還是希望你能再思考一下,分析一下去與不去的好處與壞處,再做決定好嗎?

                                   關心您的老師 孫毓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