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科學合則兩利

玄奘大學視傳系講座教授;師大美術系兼任教授;台灣國際水彩畫協會榮譽理事長玄奘大學視傳系講座教授;師大美術系兼任教授;台灣國際水彩畫協會榮譽理事長 羅慧明

  世界是一個客觀存在的整體,並非既有一個藝術世界,又有一個科學世界。藝術家用他的眼光看世界,好像世界充滿了藝術氣氛,到處都是藝術材料,甚至若干自然景物、山川河嶽、風花雪月本身就是藝術;這只是藝術家片面的看法。同樣地,在科學家的眼中,這個世界無一不是科學研究的對象;不但天文、地理、植物、動物、礦物、聲光化電等等,屬於科學範圍;就連人類的生理組織、心理現象、政治制度、社會習俗等等,也在科學研究範圍之內;這又是科學家片面的看法。這兩種看法都不是全面的,所以看不到世界的整體。

  儘管憤世嫉俗者認為科學刺激人類的慾望,給世界增加了罪惡。儘管憂天的杞人害怕科學,認為科學家發明核子飛彈、太空星際武器給人類帶來了毀滅。然而錯誤不在科學,其責任亦不在科學家,而在我們對科學發明應用的態度。科學可以造福人類,亦可以危害人類。科學是工具、是技術,待人而用,是「以人役物」,不是「以物役人」。

  從藝術與科學誕生的先後比較:人類以其自身的器官為媒介工具,快樂了要跳躍,憤怒了要吼叫,恐懼了要戰慄,悲哀了要哭泣;當其內在的感情,受到外來的勝利、阻礙、危險、死亡這些強力的刺激,發於自然的流露,而於無意中合於美的要求,於是這個世界上就誕生了藝術。科學的誕生則不能單靠人類自身的器官,而在能以其腦與手配合,取用外物,首先創造工具。有了工具,科學的誕生才有了可能。兩相比較,藝術誕生在先,科學誕生在後。所以古人說:「歌詠所興,自生民始。」但科學的進步快,藝術的進步慢;科學進步的速度若似飛機,藝術便如牛步,所以科學「後來居上」。

  然而藝術進步雖慢,卻是心靈之獨特的產物,它不但代表各個不同時代的精神面目,而且照射各個不同時代藝術家生命放射的光輝;凡是偉大的藝術品,絕不因時代的更遞,而喪失其原有價值。當我們能夠了解它欣賞它的時候,藝術的生命仍可千載常新。科學則不然:它不斷在原有基礎上加工,每一階段後來的成就,一定超過原有的成就。

  科學的重要發明,只完成各個階段的任務,隨著時代而更替,陸續報廢;藝術的不朽創造,則有各自獨立的完整生命,不隨時代而消逝,繼續流傳。今天在藝術園地還珍視著「古典藝術」,在科學園地誰還去管「古典科學」呢?由此可見:科學無情,藝術有情;科學短命,藝術常春。他們過去的歷史如此,未來的發展也不會有太多的改變。然而科學與藝術並非各不相干,所以科學的進步當然影響到藝術。

  我們權衡科學的進步,對於藝術的利害關係如下:

  第一、假如因科學的進步,使藝術失去獨立的地位,成為科學的附庸,或失去高尚的趣味,成為庸俗的商品;使藝術家犧牲寶貴的自由,操縱於市儈之手,成為勞力的零售者;或放棄崇高的使命,陷落於物質的泥坑,成為享受的追求者;那麼對藝術是有害無利的。但是科學愈進步,藝術應該是愈可貴。因為科學是機械性的生產,藝術是人工的創造,兩者生產性質不同,因此科學的進步反而使藝術更珍貴,這一點對藝術是有利的。

  第二、假如因科學的進步,使藝術教育擺脫傳統的束縛,而有新的改進;使藝術品增加傳播的機會,而與大眾接觸;使藝術家提高所得,免於生活的匱乏,而以更多的精力從事優美的創作;從這一面看,對藝術是有利的。假如因科學的進步,由於傳播需要,刺激藝術家生產:或粗製濫造,使藝術的水準降低;或迎合大眾,使藝術的功能變質;或相互模仿,或自我重複,使藝術品成為千篇一律流行的樣式;甚至為了爭取發表的機會或獎勵的榮譽,不惜鑽營拜託,反而妨礙了藝術自身的進步,貶低了藝術家的品格;從這一面看,對藝術是不利的。

   第三、假如因科學的進步,可以善用藝術的研究及教學設備,增多藝術的媒介工具:如電腦、電影、電視、錄影、雷射等等;不但藝術品傳播的時效加速,空間開展,更可以使藝術家正當的收益提高,而且擴大了藝術家的生活領域,開拓了藝術家的眼界,消除了對科學的偏見和歧視;掌握了科學方法應用於藝術的研究,溝通了科學技術應用於藝術的創造,節省了學習藝術的時間,縮短了達到藝術高峰的里程;促進了國際藝術的交流,打破了種族和地域的隔閡,穿透了封鎖自由的鐵幕,激起了人與人之間廣大而深切的情感共鳴;那麼對藝術是有利無害的。

  現在就從「科學技術應用於藝術創造」一項,以攝影為例,做具體的說明。

  有人以為攝影太容易了,對好光圈與速度,手指一按,即可照出畫面;無論是誰,短期即可學會,怎能稱為藝術?

  然而事實並不如此簡單。有些攝影家匠心獨運,攝成的作品確可稱為藝術,有的儘管標明「藝術攝影」如照相館所號召的,卻並不是藝術。這原因並不在照相館所攝的是人像。藝術本來不限題材、人物、風景、花鳥蟲魚,無論何種攝影,只要合於藝術之美的條件,都是藝術。否則,別說攝影,畫工所畫的廣告畫,因其不合於藝術之美的條件,雖屬人手親畫,亦不得稱為藝術。所謂藝術之美的條件,又是怎樣構成的呢?原來藝術家的創造天才、個人性格、品德修養、生活境界、技術熟練程度和創造時的心理活動,對於藝術品的完成,都有決定性的影響。攝影時的輕輕一按,就藝術來說,這一按並不是一個機械的動作,而是完成創作的一道手續。攝影家選取了外在的題材、角度、光線、距離等等構成的畫面,摻和了自己內在的情趣、個性、觀點、經驗、意境等交織的美感,當作品的景象反應在觀景器中的時候,就等於作品的意像浮現於創造者的慧眼之前;作家以文字為媒介來表現,畫家以線條色彩為媒介來表現,就等於攝影家以底片為媒介來表現。而在動手之前或動手之後,都需要煞費苦心,加以調整潤色。文學作品和繪畫不必說,攝影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還需要經過沖洗、修底片、晒印等等手續;有時每一個鏡頭,只等於詩歌的一節或小說的一段,要攝取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鏡頭剪裁或合成,就更需要意匠經營了。這樣的攝影,才能構成藝術之美的條件,而不是機械的攝製。

  還有人覺得攝影比繪畫畢竟隔了一層,不如落在紙上的畫家親手筆墨。這一半是習慣作用,一半是觀念問題。若是用手指畫,豈不比用筆畫更直接些,更親切些?但並無人認為用筆畫不是藝術。攝影機是比筆更進步更完備些,就美術來說,也比筆更容易作為完成此一部門創造的媒介工具。在學習過程中,它比筆省力;在表現的條件上,它比筆便利,比筆的表現更為完善而經濟。這是媒介工具的進步,也就是科學對藝術的幫助。科學幫助藝術增加了新的媒介工具,不僅影響了藝術的,而且改善了技術,學習易而效果好。近年來正在發展中的電腦與雷射,對藝術創作,更提供了更活潑的媒體,這種科學化的創作技術,其中包含了人類更多的心血和更高的智慧,不應單純地視之為機械。而由於幫助藝術表現的工具的進步,喚起了更多潛在的天才,樂於接近藝術,以其業餘的時間完成驚人的傑作,豐富藝術的新生命,增加藝術的總成績,顯然也是科學對藝術另一重要的貢獻,因此藝術與科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應該互相容忍,互相溝通,才是藝術與科學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