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吧

台東縣大鳥國小幹事 林慧雯
  很快的時序進入夏季,時間一晃,莫拉克颱風離去已將近一年。看著每天穿梭於部落的砂石車,一車車清運著風災時崩落下來的土石。為避免揚起塵土,灑水車也跟著來回奔波。隆隆車聲,更替部落增添幾許繁忙。當初被洪水撫平的河床,漸漸恢復人們所認為的面貌,用怪手挖掘出過於人工的平坦河道。當雨季再度來臨時,希望溪水皆能如人所願,只奔騰在這整齊的溝槽,不再越界。火車行經林邊,從水神手中搶救回的魚塭再度蓄滿,一座座的馬達,揚起一道道的水花,為保居民生計,卻一吋吋陷落的土地繼續嗚咽。

  健忘是人類最大的優點與缺點,忘了水災當時的徬徨失措,也忘了陷落的土地就是助長水災的幫兇,當生計與環境保護的天秤失衡,人類更首當其衝。暖化讓氣候產生改變,變得異常難以預計,不是極度乾旱,就是豪雨成災,老天爺在莫拉克颱風期間,似乎已經把南臺灣一整年的雨都下完。颱風後的降雨卻少的可憐,若再盼不到甘霖,就要面對限水的危機。臺灣年雨量達2500毫米以上,但是每人能分配到的實際降雨量,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七分之一。因為臺灣人口稠密,山高平原狹,再加上土地過份開發,降水能形成逕流或被土地吸收的比例極低,以致臺灣名列世界第十八個缺水的國家。

  或許是豐沛降雨量,讓人們忽視水資源的珍貴,相較於許多非洲國家,水在臺灣十分容易取得,只要扭開水龍頭就有白花花的水不斷湧出。但是這些從水龍頭流出的水,實際上作為飲用水的比例又有多高?從鄉村到都市,常常在馬路邊、騎樓上,看到各式各樣的水販賣機,從R.O.逆滲透到自然湧泉都有。便利商店的冰箱裡,充斥琳瑯滿目的包裝水,竹碳水、冰川水、海洋深層水... 。當內容物文章做完,近來廠商把腦筋動到包裝容器上,強調環保的輕量包裝,一件件推出,若是將環保的等級提高,只要是保特瓶就是不環保。因為用完即丟,或許有人會說,現在回收工作相當徹底,回收塑料可以再製成其他用品。但換個角度想想,如果一開始就沒有產生這些所謂的"資源垃圾",也不需要再花費人力、物力將這些資源回收。

  孔老夫子早就告誡,「水可以載舟,更可以覆舟」,水,先造成南臺灣五十年來最大水患,又帶來難得一見的大乾旱。在抱怨自來水喝不得的同時,何不想想非洲國家的婦女,每天跋涉數小時,只為求得一桶飲用水,這桶水,在我們眼中或許只是一桶泥水,而在她們眼中,卻是讓全家免於乾渴的美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