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樹蛙共生與共容

互助營造股份有限公司工地主任 曾國倫

  炎炎夏日,於工作之餘走到我工地後頭的象山公園,看著工區圍籬上彩繪著臺北樹蛙的寫生掛圖。一張張的畫作,樹蛙大大眼睛傳達無盡童真,也感受到兒童們對樹蛙的真情真意。越過圍籬,臺北市的標干台北101大樓近在咫尺。在這兩者之間是正如火如荼趕工中的信義線捷運工地。

  這裡百分百是國際大都會─”臺北市”,在一片的鋼筋混凝土叢林內,很難想像還能保有一塊如此淨土,一塊可供台北市吉祥象徵物”台北樹蛙”的棲息處。台北樹蛙是臺灣八種特有蛙類中身型最小的,但各種技能都不輸給其它的蛙類,大大的吸盤,可以輕鬆飛簷走壁,來去自如。如同臺灣,雖然只是個小島嶼,不過在世界上的各種表現,時常讓各國刮目相看;臺灣就是要如同臺北樹蛙,在世界上跳得更高更遠,更能展現臺灣的活力。

  身為一個公共建設的工程人員,這麼多年以來,最常聽到的是有人說工程是一種社會進步的導向,工程是創新與建設,但要達到創新與建設之前,則必須除舊與破壞。這兩者是無法共存,要有新建設就必需有破壞,要有新科技就會破壞舊有大自然,生命就這樣默默的在新與舊、建與毀、科技與傳統、生與滅等等一波一波中流失與渡過,運氣好生命就可尋到自己出路,運氣差就只能在化石、教科書或記憶中才能再尋得。

  但是在這裡,我看到了兩者的共容與共存,藉著設計者與施工者的覺醒與環保意識的抬頭,工程進行旁的溼地得以接受到照顧,進而衍生出一片生態保護區,在這裡蛙鳴、草水、野薑花、透水步道、 蔭林、畫布的融合,成為一個標竿典範。

  十年前北二高信義支線北隧道發生隧道坍陷意外,如隕石坑般下陷的山腰地,曾是象山公園內四、五種保育類樹蛙最重要的棲息地,而這塊象山山腰林地,生態圈徹底被活埋,「政府賠多少錢都已經來不及」,這是工程破壞生態血淋淋的教訓,因為如此中強公園內的台北樹蛙消失蹤跡好幾年。

  現在經由保育人士的努力及工程單位的協助,於工地旁公園水窪沼澤區,設置一個淺水生態池,讓台北樹蛙能「回家待產」。更有熱心義工媽媽及附近國小學童和家長們幫忙栽種山芋等濕地植物,更於原有窪地陸續種植四、五種水生植物,來覆蓋裸露的土坡,其餘林地則保持自然狀態。現在走過去就可清晰的聽到蛙鳴,這對一個長期處於忙碌緊張的大台北信義區內,不締是一大福音。

  如果整個大環境遭受漠視,則再努力又如何,失去的永遠找不回;在此也是要呼籲保護我們的地球,別讓這些美麗獨特卻神秘迷人的生物在地球上消失,而且希望每個人都能瞭解,沒有不可能的事,只在乎你想不想與做不做,環境的維護及保持,就從你我做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