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對孩子有幫助的事

中壢市新街國小教師 戴慧鈴

  從事教學工作二十多年來,看著教育環境的變化,家長對教師的態度,對孩子教養的觀念,有著極大的改變,內心有著無限的感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我們在面對一些孩子的狀況時,常常力不從心,如果這個孩子生在健全的家庭就好了....如果孩子的父母不要太寵就好了.....如果這個家長能和老師好好溝通就好了.....

  在教學現場,常常會有兩類極端的孩子,一種是父母太忙,或是單親的關係,無暇管教及照料,導致孩子經常出現偏差行為,如果和這樣的家長聯絡,一定會得到這樣的反應:「老師,我整天忙於工作,實在沒空管他,就請老師多幫忙啦!如果不乖,你就儘管修理,沒關係啦!」老師只能無奈的告訴他:「我會盡我的能力去教他,但孩子是你自己的,他還是需要你的關心。」這樣家庭下的孩子,因為缺乏父母關愛,常常做一些引起別人注意的舉動,例如動手打人,或罵髒話,甚至脫序的行為。

  記得教過ㄧ個學生,他轉學到我們班的時候,輔導資料上寫了滿滿的他打人罵人的事蹟,我想這孩子一定很需要關心,私下了解之後,才知道母親生下他之後不久離開,從小沒有母親照顧,加上父親工作不穩定,又年輕氣盛,經常打孩子出氣,小孩從父親那裡學到了對人暴力相向,所以常用武力來抒發內心不滿情緒,並且武裝自己。經過我花心思和他爸爸溝通,並在課堂上經常鼓勵他,下課後常找他聊聊天,經過了一年,他改變很多,現在他升上五年級,已不是我的學生,在校園裡見到他對著我笑,總希望他的笑容一直持續,如果他父親能持續用愛去關心他,我想這孩子會很開心快樂的長大。

  另一種父母,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就像直昇機一樣,在空中盤旋,就怕有所疏漏,送孩子上學要送到教室,還要幫他背書包,只要孩子負責讀書,考好成績,其他都不用做,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會發覺他能力比一般的孩子還差,很多事都無法做決定,常常要回家問爸媽,學習過程中也依賴別人幫他服務。從不知道「責任」是什麼?我常勸這樣的家長,放手讓孩子學習吧,什麼都幫孩子處理,其實無形中已經剝奪了孩子學習的權利!

  曾經有一個孩子在別人都在寫課堂練習作業時,問他為什麼不寫,他說:「我不會。我要等回家時,請媽媽教我!」這樣的情形出現了好幾次。經觀察及了解,在家裡大大小小事,幾乎都是父母代為完成,他們總認為小孩還小,這些事以後他們自然就會了。所以這孩子很依賴,因此在課堂上他的專注力很差,常常做別的事或發呆,反正不會回家再問父母就好了。

  而那些表現良好,上課專心,熱心助人,人際關係良好的學生,父母並不一定有較高的學歷,但是他們一定有較好的EQ,父母適度的關心,又不溺愛,知道哪些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探索,而大人不會介入太多。我覺得這種孩子最幸福。

  愛給得太少,小孩缺乏安全感,將來也沒有愛人的能力,衍生很多問題;對孩子太溺愛,小孩會變得很無能。我常想如果把這兩類父母的教養方式中和一下,揉一揉、捏一捏,再一分為二,那該有多好啊!

  親師溝通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有良好的親師關係,才能藉由溝通,幫助孩子成長。當老師發現孩子在課堂上出現偏差行為時,若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在第一時間告知家長,而家長能平心靜氣了解事件原委,並且不袒護自己孩子,如果小孩有錯,就接受事實,並教導孩子改過。而老師能協助家長處理,不是用告狀的心態來應對。遇到事情能心平氣和處理,對孩子才是最大的幫助。若因大人間的意氣之爭,只會將事情搞砸。遇到事情溝通時,如果能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責難,那麼才能共創雙贏的局面。

  家長的態度決定了孩子的一切,身為父母的我們,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多停下腳步想一想,看一看他們的表現,聽一聽他們的心聲,思考一下,這些做法對孩子真正有幫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