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面紙的啟思

中原大學行政人員 張碧惠

  面對地球生態、氣候失衡,人類科技文明開發了各類資源,卻仍造成貧富不均及浪費的現象,友人語重心長的分享了一個小故事。

  那是發生在十多年前的某個夏日,她獨自攜帶女兒自行搭火車造訪台灣東部的一個佛教精舍,當時已過午後,炎炎烈日下,精舍的常住師父們仍各自忙碌於每個人的活兒,因為她們並非團體參訪,也未事前先預約安排解說員,於是便自行在精舍內隨意走走看看。沒想到一位常住師父見狀,即刻停下手邊的事務,趨前問明來由後,便主動帶她們參觀精舍的環境,並親切回答大人與孩子的提問。當時友人的女兒邊吃著蘇打餅乾,不小心將餅乾屑散落在極為乾淨的水泥地上,於是友人便趕緊從背包中取出一張面紙,並彎腰將地面上的餅乾屑全數撿了包在紙中,準備拿到垃圾桶扔掉。

  當時友人自認為她所展現的是受過良好教養的舉止,也當下給了女兒最佳的示範,沒想到常住師父卻輕輕的說道:「地上的餅屑用掃帚掃起來就乾淨了,好可惜浪費了一張紙;如果每人若能帶手帕擦手,將可少用紙,少用紙就可少砍樹;樹是地球的空中水庫,有樹,山上水土可以保持良好,熱天氣也會變得涼快,就不需要多開冷氣或電扇損耗能源了。」聽了常住師父的一番話,友人才猛然驚覺自己平時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因為因經濟上負擔得起而不經意或習慣性忽略,導致許多不必要的物資與能源的浪費。

   當時師父的語氣很輕柔,亦無責備之意,然而對友人而言卻宛若當頭棒喝。多年來那位師父的話語總是縈繞在她耳邊,讓她常常反省是否有虧物命之過失,也讓她更加體悟珍惜物命須從小處著手,非僅止於耳聽、口說、心知罷了,而是必須確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絕不可因善小而不為。

  友人所分享的故事,讓我想起以往長輩們惜物的好習慣,凡能繼續使用的物品絕不輕言丟棄或更換。猶記得每當日曆撕下來之後,總是一張張收疊整齊,留著做為孩子的練習紙或便條紙與包裝紙等使用。大人們使用日曆紙時,就像使用新紙般的敬重;不僅要求孩子們若當做練習紙用,要先以鉛筆寫滿後再用藍筆寫,然後再用紅筆、黑筆,如此才不會浪費。

  反觀現今,諸多精美的包裝、禮盒使用一次後被留下再利用者少,當廢紙回收者多;而電腦化也未形成無紙化的社會,影印機、列表機的普遍化,使得紙張的使用更多。而影印紙頂多正反二面列印,若該資料無保存價值,閱後便當成廢紙送回收,充當做為計算紙或練習紙用的情形已少之又少。而現在公共場所的廁所內,為了大眾的便利,多半附有擦手紙或烘手機,卻不見回復帶手帕的風氣及各界的廣為宣導與響應。面對種種般般用完即丟的設計與發明,無論是生產者或消費者,在追求方便與輕鬆的同時,是否亦該開始有所深思與反省?未來的發明與改進,將採何種價值為依據?利益與公義何者為先?

  減碳省能絕不再僅是口號或象徵式聊備一格的風尚。身為世界公民的一員,當我們極力倡導促進和平與愛護地球之際,面對垃圾與碳足跡充斥為患的時代,我們是否願意率先回歸檢樸簡省,並停止外在的華美與浪費?我們是否能只求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且願捨一己之利益成全弱者與萬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