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分?加分?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營建所博士生 呂胡忠
  有一位華人學生在西方國家求學時,發生一則小故事。一次小考完,老師要學生們互相交換改考卷。某位學生依照從小到大學校老師那裡學來的習慣,就在錯誤的答案上打X,然後在考卷邊緣寫上-5、-10等字樣,結果被老師瞄到了。

  老師說:「你不可以這樣子。你要用加的,把對的分數一題題加起來。」
  學生回:「還不是一樣?而且這樣算快得多啊!幹麻自找麻煩!」
  老師說:「完全不一樣。你怎麼可以這樣看人?」

  師生倆僵在那裡好一陣子後,學生突然覺得老師是對的。

  我們總習慣從一百分往下扣,然後自以為做事精明。但這背後隱藏的,是整個負面的思考架構。我們等於是以滿分為基準,然後開始苛責這個人這裡做錯,那裡做不好。但那位老師卻是以零分為基準,每做對一件事,就給一個小小的鼓勵。這樣的行為對於兒童在成長過程中人格形成的影響很大。我們是要引導一個孩子發揮出符合自身特性的潛能,還是要用我們事先定好的標準,強迫他樣樣做到?

  台灣的教學方式注重「正確解答」,對於原因、過程與思考的引導及啟發較為忽略。如新聞媒體曾大肆報導的建構式數學正是如此,其重點是要讓學生自行建立與架構出數學的意義,讓學生思考如何找出答案?又為什麼要這樣做?當學生的想法與求解過程合理並確實了解原因就是正確的,其精神是容許或激發學生的創意,讓一個數學題目可以有多種不同解法,而解題或計算過程當然不侷限於特定方式。

  例如以下兩種解題方法,此問題如同天平左端有一木塊(代表未知數x)與2顆砝碼,右端有5顆砝碼。第一種方法是將兩邊各拿掉2顆砝碼,發現天平保持水平後可知木塊重量等於3顆砝碼。而第二種方法直覺上會將左端2顆砝碼拿到右邊,變號時此實驗就無法繼續了。兩法最大不同在於第一種方法符合實際狀況、不需記誦規則、不需憑空想像,還可由實驗得到結果。

  每當筆者與朋友閒聊時,談到唸博士班的話題他們都問我要唸多久?我都跟他們說,求學最快樂的階段就是博士班,因為你可以想學什麼就學什麼。相較於「正確解答」的教學方式,這個階段的解答是自己去證實的,尋找的是可行解而不是唯一解,所以你的答案是可以比書本或教授的還要好。其實,建構式的教育精神正是如此,是讓學生完全自由發揮創意與想法的。只可惜當年在政策倉促執行與傳統「唯一解答」的教學認知下,建構式數學也就永難洗清冤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