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向管教法之我見

屏東縣立歸來國小教導主任 吳勝智
  人本教育基金會出版了「正向管教法」一書,在教育基本法通過零體罰條款的同時,提供了一帖除了教鞭之外的管教良方,雖然「體罰」仍被許多老師奉為管教學生的無上至寶,但社會進步的腳步,已經不允許老師再用「過去」的方法教育「現在」的學生面對「未來」的世界。許多以往在輔導管教學生方面似是而非的觀念,都必須重新一一澄清。

一、前言:放下教鞭調整觀念

  法律是最後一道防線,然而在法律之前,站在教育最前線的老師們其實可以做更多的努力,包括觀念的改變及養成正向思考的習慣,我們肯定許多老師管教學生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好」,就是因為要讓學生更好,所以要想辦法讓學生牢牢記住,因此「體罰」成了最方便的工具,因為它「立即見效」,但老師們卻忽略了若從長遠的角度觀之,體罰永遠只能收「當下」的效果,許多學生因為害怕皮肉之痛或許當下勉強服從,但實際上卻沒有發展出該有的適當行為,進而內化到心裡成為帶著走能力,等到有一天,老師離開了、學期結束了、甚至離開學校後,學生還是依然故我,表現出原來的樣子,這實在不是吾人想看到的結果,但卻屢見不鮮。

  無庸置疑地,在兒童心智的啟蒙上,學校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學校的設計是否切合兒童所需?是否豐富又多樣?可能就會引發後續所謂「行為問題」的誤解,兒童的天性,並非靜靜地坐在教室,而所謂的管教,正是配合大人方便行事而來,大人希望小朋友按照規劃一步一步成長,依既定地圖與路線往前邁進,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卻容易出現誤差,以及令老師頭痛不已的行為問題,我們不禁要問:兒童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是純白如紙,可以讓老師盡情揮灑,充分發揮教育專長?抑或是充滿邪惡想法的撒旦,處處挑戰老師的極限?

  「將兒童帶進教室,只算完成一半,另一半是要讓他們願意繼續留在教室裡」,相較其世界上其他地區,台灣的國民義務教育已施行多年,傳統上對下一代的教育亦頗重視,因此讓學齡兒童就學已成社會共識,但對老師們而言,更嚴峻的挑戰則是-如何考量每一個學生不同的學習模式,滿足其需求,讓他們願意留在教室,這也是老師更責無旁貸的任務,在小學的教室中,學生常被要求做相同的事,表現得一樣好,若從個別差異的觀點而言,這是極不公平的,在團體中總有一些不一樣的孩子,他們想法、行為及能力皆不盡符合規範,在教師的心中,他們可能就是所謂的「問題學生」,其表現也就成為「問題行為」,如何接納並欣賞這些「不一樣」的小朋友,是為人師者必須嚴肅思考之重要課題。

二、避免負向懲罰遺毒、練習正向管教思維

   幾乎每個人都會承認:「以前」的孩子比較好教,「現在」的孩子愈來愈難帶,連西元前的大哲學家蘇格拉底亦然,每個大人都以自己過去的價值觀來面對並評斷現在孩子的行為,卻忽略了在時間的洪流中,「過去」與「現在」竟存在著如此大的差異,在兩相「比較」的結果之下,總認為「現在」的孩子存在諸多以前不存在的問題,卻忘了時代的進步、教養觀念的改變及社會風氣的沿革...等等外部因素對孩子可能產生的影響。

   面對學生的行為問題,如挑戰教師權威、搗亂上課秩序或欺侮其他人等,老師容易感到生氣及挫敗,在盛怒的當下,不但遺忘要先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成因,且為了要制止學生或立即改善狀況,老師通常會直接體罰學生或下達「不要..........」的指令,以防止行為問題再度發生,但往往忽略了學生可能不知道什麼才是正確的行為表現,假設學生出現在走廊奔跑的行為,老師必須先思考學生會在走廊奔跑的行為背後原因是什麼?可能是下課活動空間不夠,或是有人取笑他,或是根本不知道這種行為可能有什麼危險?下達「不可在走廊奔跑」指令,只是一句禁止的話,如果沒有仔細說明,學生無法得知如何才是正確的行為,如果改以「在走廊請慢慢行走,以免撞到別人受傷」,告知期待的行為以及可能的後果,避免加諸情緒性及報復性的字眼,這就是正向管教的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身體上的處罰可以明文禁止,但精神上的處罰卻俯拾皆是,所謂「負面的管教」或「心理的懲罰」是吾人最需要努力的一環,雖然體罰包括語言暴力是眾所皆知的事實,但卻也是老師們最常犯而不自知的一種無心過失,對孩子的傷害也不亞於任何一種處罰,身體上的體罰有跡可循,心理上的傷害雖然不著痕跡,然而卻一樣影響深遠,而慣於用負面「禁止...」的語言來面對行為問題及管教學生,是台灣教育的通病,老師們必須嚴肅正視此一問題,透過不斷地練習練習再練習,多多讚美學生的優點及長處,少用斥責及挑剔的眼光,努力將負面語言轉化成正向期待,方能對學生行為產生長遠的影響。

三、支持鼓勵肯定讚美、建立正向師生互動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備受肯定,鼓勵讚美的話語常常是更上一層樓的動力之一,面對幼小的學生,鼓勵的話常會伴隨意想不到的結果,而負向的語言往往只會讓學生害怕,裹足不前,面對同一件事,如果解讀方式不同,其所產生的後續亦將大異其趣,而良好的師生關係更是正向管教的基本條件,在師生互相持有正向好感的教室,一切都會變得積極且順利,反之將充斥著緊張的氛圍,容易失控且寸步難行。

   一個在課堂中不斷干擾別人、發出怪聲的孩子,其目的或許只是要贏得更多關注,如果老師只是加以禁止、懲罰,花更多時間在處理他的行為,某一方面更滿足了他的需求---贏得更多關注,下一次他一定會更變本加厲地引起老師的注意,也就是「行為問題愈來愈嚴重」。如果老師的做法能更有技巧性與階段性(例如忽略問題行為,而在學生出現正向行為時給予關注與讚美,學生可能就會學到何種行為才能得到老師真心善意的關注與好的結果,他就會更表現出被期待的行為),用專業的眼光看待,用包容的心面對,當學生出現正向行為時,不吝嗇地適時給與獎勵,當學生感受到老師的愛,其散發的力量將是強大的,而學生正向的改變也會讓老師得到成就感。

   但不可諱言地,行為問題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行為問題的成因複雜,有些來自遺傳、家庭、生長環境、社會因素,並不容易解決,相對地,要改善學生的行為也不可能一蹴可幾,需賴教師用耐心灌溉,用愛心培養,這也是教師專業能力的展現,教師必須能夠理解學生每個行為的背後都有原因以及目的,當老師能開始透過學生的眼睛去觀看世界、觀看班級,站在學生的立場分析問題行為的可能原因以及目的,很多行為問題都不再是行為問題,也更能理性、自信、有效地回應,並協助學生做出更好的選擇,表現出更適當的行為。

四、經營接納友善教室,創新教學提升樂趣

  有效的班級經營策略,可以讓教學流程順暢,並順利達成教學目標,具備有效班級經營能力的老師,可以創造有效能的教室,幫助學生提升能力,而無效的教室經營,則會製造混亂,學生不清楚老師的期望,不知道該如何作為並回應,不清楚有哪些限制,也不明白必須承擔哪些行為後果,因此,包括學生學習心理的掌握、起點行為的釐清、適當的期望以及課前教學準備、環境佈置、掌握教學步驟,還有明確的指令、肯定的語調、提問技巧、行為改變技術...等等班級經營的技巧,教師必須如數家珍、嫺熟運用,唯有在教師擁有高度自信,能充分掌握教室脈動的情況之下,一旦面臨少數學生的行為問題,才能夠用專業迅速地判斷並正確地回應,在不影響大多數學生學習權益的情況之下,妥適處理行為問題,而不至於被激怒而產生挫敗感,衍生每況愈下的後續。

  處在死氣沉沉,索然無味的教室,要學生乖乖地坐著聽講無異天方夜譚,行為問題不出現才怪,因此教師必須檢討自己的教學方法,思考如何能將學生的目光聚焦?如何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學就像一場演出,有些老師可以將整節課包裝得像五花十色的萬花筒,變化豐富,學生驚喜不斷,期待萬分;然而也有些老師只崇尚單向的講述法,並要求學生只能聽不能說,以致學生呵欠連連,興趣缺缺,我認為國小學生專注時間有限,除了必須利用有效的方法抓住短暫的專注瞬間之外,更應多多變化教學方式,以分組討論、上台報告、實物操作、合作學習等方式將教學內容賦予創意,並利用視覺、聽覺工具延伸學習的觸角與廣度,以符合國小學生的學習特性,當學生忙著享受老師所精心安排的「大餐」時,哪裡還會偷吃抽屜裡的「零食」?如果每一節課都是大餐,那零食的問題勢將迎刃而解。

五、結語:讓心中的高牆倒下

  「正面管教法」一書對於「教師的改變」之期待既深且遠,著墨頗多,從一開始建議教師建立正向思考的習慣、破除傳統的管教迷思、再到練習正面管教的步驟、了解學生家庭成長背景以解釋行為問題背後的成因、甚至教導建立溫馨教室的策略及成功班級經營必要條件,書中並提供了大量的檢核表,透過誠實地面對自己,老師們可以一一檢核自己的管教態度和班級經營風格,藉由實務的建議,逐步建立正向思考的習慣及正面管教的技巧。在在都是要幫助老師可以成功地完成正向的管教。

   零體罰已是既定政策,沒了立即見效的教鞭,教學活動仍要如常進行,面對社會各界及廣大家長的期待,教師更應努力調整自己的觀念,讓心中的高牆倒下,練習正向思維,建立正向的管教方法,秉持專業理念,讓學生得以在充滿支持友善的教室中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