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暘幼稚園的生活教育,就是品格教育

晨暘幼稚園園長 陳麗萍

  我是一位幼教人,堅守在幼教工作職場上,轉眼間已過了十七個年頭,抱著一份對幼教的熱忱,再加上身為園長,這期間親身經驗許多幼教生態的轉變與困難,因此讓我在幼教領域中,獲得比他人更多、更加速自我成長的寶貴經驗。在幼教領域中,我領略更多深層的人生真諦,我看見不同面向的美感,我分享更多不同的生命故事,我瞧見許多生命的美好,我更懂得享受生命的意義。

  身為一位幼稚園老師,我一直深信這是一件意義非凡的工作,我深知自己肩上所承載的重責及所肩負的道德文化,我們是幼兒第一位所接觸的教師,也是幼兒人生中的第一位教師,我們所有一舉一動的身教、言教等等,都是啟蒙幼兒模仿、學習的第一指標。

  身為一位家長的育兒夥伴,我們是家長教育幼兒的精神引導及心靈陪伴,當家長面臨困惑,不知什麼是對孩子有所幫助,又或深感教養疑慮之際,幼教教師的專業能給予家長適時的建言及經驗分享,我們樂觀的態度、健康的思維、專業的訓練,都是啟發家長教育孩子的另一種重要導航。

  身為一所幼稚園的園長,我一直覺得除了引領教師成為一位稱職的幼教老師之外,應該和其他的幼教人做些什麼傳承的思想,我相信多數的幼教人和我一樣覺得幼教工作是一種天職,也是一項影響人、改變生命歷程的重大工程,除了幼稚園應該有的課程,或許要有更多影響幼兒一輩子的力量,什麼是影響幼兒一輩子的力量?對我來說,那就是「真心付出的愛」;和我一樣身為幼教人的朋友,在我的生活周遭為多數者,我見到他們對於孩子所付出的一切,他們從不曾想要求回報,只是默默地為孩子付出所有,他們從不在乎長大之後的孩子,是否還記得身為幼稚園老師的我們,他們不在乎孩子有任何的回饋,他們只要見到孩子健康快樂的長大,就是無限大的回收,因而獲得無限滿足。

  但是,曾幾何時,一位專業的幼教教師,我們的專業及其特殊重要性,社會或家長所尊敬或認同感,似乎隨著社會結構的改變,人們對價值觀的改變,尊師重道的想法似乎也轉於趨淡,或甚無形消失,教育幼兒的價值觀突然轉變成「我的孩子一定要比他人學的多」、「我的孩子只要負責讀書就好」,其它的生活價值都不再重要,孩子的品格教育愈來愈不受重視、道德感愈來愈低落,只因為在這速食的社會中,「品格教育」這項非速食產業的產品已經被迫瀕臨淘汰,即便社會上因不重視品格教育而出現無法承受壓力的「草莓族」,或者更新一代的「櫻桃族」孩子,然而,順應孩子的父母親、順應父母的教師,似乎都尚未驚覺教育方式的錯誤,而徹底改變孩子對品格認知的核心價值,我們的孩子缺乏「預備好的能力」種類愈來愈多,未來面對生活的智能就愈來愈少,倘若我們再不重視「品格教育」,我們的下一代是否會失去與世界生存的能力?

  再深層思考目前我的園所情境。就讀本園所的幼兒生活背景差異不大,家長社經地位多屬於中上階層且衣食無缺,父母們多能盡心照顧子女。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是否又是過於的保護與寵愛?或是缺乏給幼兒與同儕社會互動的機會?在現代社會少子化的潮流中,家中子女數目多為一至二名,少數為獨生子女,多數孩子家庭結構多為小家庭式,手足互動的機會並不多,或是互動時間不夠充裕,因此幼稚園的生活成為幼兒初次離開家庭、與許多同儕互動的第一場所。幼稚園亦成為培養幼兒與他人互動能力的最佳啟蒙場所。

  然而幼兒在園所中出現的紛爭次數,在個人十多年的幼教場域經驗中卻愈見愈多,孩子們能為任何不利已的小事爭執、吵鬧、告狀等等,且總是指責他人錯誤,不願意面對自己的缺失。很明顯的,在家中缺乏社會互動使現在幼兒缺乏為他人設想的同理心,相互之間的體諒心也幾乎不見。「我告訴老師!」成為孩子常要求教師「仲裁」其他孩子的工具。「我告訴我爸爸媽媽!」成為孩子長要求父母親「公道」自己行為的工具。天下雜誌公佈「2003 年品格教育大調查」就發現到,「八成以上的家長與老師認為台灣社會的品格比十年前差;七成以上的家長與老師認為中小學生整體品格教育變差了」。身為幼兒教育工作者的我認為,當孩子之間的仲裁者、幫孩子出面解決問題、公道行為的同時,更要教導幼兒同理心的觀念,它是品格教育實施的關鍵。

  在挪威召開的2001年國際工程教育會議中,提到將個人能力界定如下列公式:C能力 = ( K知識 + S技能 )*A 態度。由此公式可看出,核心能力的培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固然重要,但良好態度與品德的教育更為重要。

  其實幼稚園的生活教育就是品格教育,園所的教師們時時都有在做些事情,但是為什麼幼兒在園所中與同儕間的爭執仍舊是如此頻繁呢?為什麼幼兒就是缺乏同理心、或者其他應具備的品格呢?為什麼孩子是如此的自我、無法同理他人感受呢?是教師們少做了什麼嗎?身為園長的我少做了什麼嗎?相信我們一定還能做些什麼改變,改變這樣品格低落的問題。我不免要自問:什麼樣的課程與品格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們在團體裡學習並表現合宜的舉止與良好的互動,最終建立習慣並內化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呢?

  Piaget 指出,兒童間的社會互動是他們發展智力、道德和人格所必備的社會條件和情境背景。Kate 和 McCellan 的研究亦提到,具有社會性能力的幼兒能夠與成人及同儕有良好互動,經由這些互動又更加增進他們本身的能力,不論是智性的、或是情意的。榮獲美國克里斯多福「人類最高精神價值」獎的Lickona認為,品行道德不是刻在牆上的金科玉律,而是在人際關係中感受到的情感與經驗,若想要教出品性良好的孩子,我們有兩項責任,第一是以身做則,在我們的生活中實踐,並仿效一切良好品格;第二為有計畫地培養孩子的品格發展。DeVries 認為幼兒的道德發展與人際關係理解能力是息息相關的,而孩子們人際關係的理解程度決定於他們的經驗而非年齡。因此幼稚園教師若能在學前階段協助幼兒發展良好的社會互動技巧,幫助他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使他們將品格教育轉化為其個性、與人互動的習慣方式,將會為幼兒奠定良好的品格教育基礎,給他們帶來終身帶得走的能力。

  根據品格教育相關的研究指出,品格教育的實施對幼兒的社會技能學習、情緒發展、自我概念及品格建立等等方面都有正面的影響。品格教育之目的在幫助孩子表現個人特質,積極開發自己的潛能,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學習中建立自我了解、尊重他人及關懷社會。當孩子在越年幼階段擁有好的品格,未來就越能適應新環境、應付挑戰。該研究也指出,品格教育在越小的年紀實施成效越大,因為年紀越小可塑性越高,隨著年齡成長則成效會逐漸受限。品格教育對國中以下的學生有正面的影響,而對國中以上反而沒有顯著的效果,品格教育是否成功,關鍵在於學前階段。在我們教導孩子的過程中,如何讓孩子對周遭環境、周遭的人有所謂的道德觀,是很重要的關鍵。

  綜合以上所述,幼年時期實行品格教育的時機稍縱即逝,隨著年齡增長效果漸失,因此身為教育工作者應即時善用此一短暫珍貴的時光,將良善的品格種子深植孩子的心靈,使之成為孩子一生中行事為人的依據。Lickona 指出,品格教育即使只從一項開始努力,其它方面也必定會有所進步,美國教育學家Coughlin 亦強調,各種美德彼此環環相扣。縱然品格教育需要長時間投入,而且很難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但努力仍有其珍貴價值在。故若身為園長的我可以在園所有計劃、有目的地領導教師發展並實施品格教育的課程,或許會是確保幼兒接受到品格教育洗禮,受到品格教育陶冶的一項重要課程領導策略。

  但下一代我要面臨的問題是:當我園所要推動品格教育時,有哪些可行的策略?適合本園所的品格教育課程是什麼?我如何將這些策略與本園所原有的教學情境資源做結合?身為課程發展領導者的我如何引領教師發展品格教育本位課程以及實施?在推動這項品格教育課程時候,教師或是我又會面臨什麼樣的困難?

  我自己對孩子的生活習慣與學習態度向來有一定的要求,自身尤其重視孩子們的品格教育能夠真正落實於生活中,我總是積極的督促孩子培養心中的那顆道德心,我總是一再的與家長宣導,心中的美德勝過外在表徵的成績,這信念自從事幼教師一職來未曾動搖過,但是由於目前的社會環境整體快速的改變、速食教養觀念的形成,過度的行銷廣告讓家長無所適從,或甚持續多年的教改趨勢不明確性等等,導致家長因為這些外在因素之下,對於原本黑白分明的教養觀、道德觀也產生了不確定感;當然需要澄清的是,所謂的品格教育並不是只能冗長的說教式填鴨,不是只能中規中矩的從書本中來學習,不是不能任意嘻笑就稱之好品格;多數人把品格教育看得過度嚴肅,有時連我閱讀坊間的品德書籍,我都覺得心中好沈重啊!其實,「品格」真的不八股,也不是落後的思想,更不是無趣的課程,「品格」真的很容易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自己長久對於品格教學堅持的信念,我希望在孩子的心中,能播種下一顆愛的品格果實種子,我期望能培養孩子能有責任、孝順、誠實、公平、尊重、同情、關懷、容忍、自省、信賴、感恩、正義、自律、勇敢等等核心理念的好品德。有一句我很欣賞:「氣質是與生俱來的,品格卻是由自己建造的。」這更說明了我們的身教是多麼的重要,我們所給予孩子的一切觀念,又是多麼深植孩子的心中。我認為身為一位教師,在從事教職的過程中,一定會遇到許多的困境,面臨困難時,自身需不斷的自省、發現教學現場的問題、從教學現場觀察提出教學修正方向、再嘗試擬定新計劃並實施新策略,以尋求教學最終的平衡與答案。

  晨暘實施品格教育已行之有年,目前已有的品格教育實施方式如:因應配合單元主題的不同,以主題書進行團體討論或以教師敘述品格故事方式來進行品格教育;每月實施戲劇劇場,以戲劇的方式呈現品格小故事,透過戲劇張力及表演趣味化來陳述品格觀念;以圖畫書教學運用等策略,透過教師講述,以達到品格推動的目的;班級品格團體討論,解釋核心價值加深孩子對品格的概念。以下簡述其現有課程融入的實施概況。

一、主題書的運用  主題書因應配合單元主題的不同,每一本主題書會設計為期六週的單元課程,再依其六大領域不同方向,進行規劃課程的發展計劃,實施情況列舉如下:單元主題之一相關教學活動,教師帶領討論分享,主題課本問題討論「同學吵架時,溫暖小天使如何可以幫助他們和好?」「同學遇到困難的時候,溫暖小天使能夠如何想辦法幫助他?」「溫暖小天使會安慰、陪伴傷心難過的同學。」因應主題問題的衍生,更落實日常生活中的品格實施。

  Clere和Gallimore根據Vygotsky所主張的鷹架理論,提出了一種教導式對話法,藉此教師能夠分析、理解、建立幼兒的信心,並鼓勵他們彼此討論,有效率的討論需要一個有能力的教師,教師必須了解幼兒的道德推理潛能,選擇適當的討論議題、並知道如何正確的導出議題。例如:故事裡發生了什麼?你為什麼這樣講?你從這故事中學到了什麼?我們應該原諒(角色名)嗎?為什麼?為什麼某個角色的行為不好?這個故事讓你想起了什麼?你能同意(接受)這個故事的結局嗎?為什麼?

二、戲劇劇場  每個月都會有一次戲劇活動的安排,教師遴選合適園所幼兒的故事書,方向或許為:當月孩子的特殊形行為狀況需求為設定目標,若無特殊行為需改善,教師自行討論設計的品格劇場題材安排;或由教師自編品格小故事,內容多以近期孩子的行為狀況、或社會中實例為劇場腳本,由全園教師共同演出劇場,亦會邀請孩子參與劇場演出,更能增添孩子的喜愛程度,達到品格教育之目標。

三、圖畫書教學運用等策略   園所設定每日AM8:15為晨間故事時間,以教師敘說各式各樣的品格故事,再以故事內容延伸為品格討論範圍,引導團體討論、解釋其核心價值、敘述榜樣故事、分享與省思,藉由孩子喜愛聽故事的力量,潛移默化孩子的心靈。教師應該具有同理心,依孩子的目光看世界,從孩子道德發展階段了解孩子所看所想,鼓勵孩子重述故事並且談論他們會做那些類似於好品格的行為。

  當然日常生活教育更是在推動全園品格教育時,不可缺乏的一環,定期舉辦教師讀書會、園務會議的品格討論及品格實施檢討,在在都是園所日常生活中所執行的,藉由全園園內教師參加,更能確切全園推動品格教育。除此之外,園所除上述在固定的單元課程中融入品格教育的目標外,各班級為強調在生活課程中進行教室氣氛營造、班規制訂、教室案例討論、同儕楷模遴選等活動。

 一、教室氣氛營造   教室需創建一個具有「關懷型社區」氣氛的教室及民主教室環境,提供每個人必要的關心與協助,教室強調倫理氣氛的重要,教師應創造一個讓幼兒感受到彼此尊重與合作的環境,學前幼兒在社會、情緒及道德方面如都有重大的改變,只有在一個充滿鼓勵與尊重的環境裡,孩子才能充分發展自信與能力,讓孩子有機會發展積極主動的精神、成功的完成困難的工作、自己想出答案或方法,他們才能真正找到自我價值。園內的教師須勤於讚揚幼兒良好的行為,以張顯幼兒合乎品格的自我價值,其次定期提供同儕彼此稱讚的機會,營造情感交流及互相支持的教室氣氛。

 二、制訂班級公約   幼兒需要有建立班規的經驗,他們因而發展對於為何需要規章之理解,並且發展出對於遵守規章之承諾。教室規則的訂定與討論須針對其個人的益處,以協助其理解遵守規則的原因,其次提供討論反思的機會幫助幼兒擴展自己的想法,最後以眾人是否認同的觀點檢視個人行為。Herry 指出,建立班規的原因有三:(一)、班規確保教室成為提供孩子安全活動的場所。(二)、孩子明確了解你會阻止他們不當的行為,因此在常規的範圍內,他們更能自由的探索。(三)、規則可以協助孩子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常規的原則為:1.讓孩子瞭解常規的意義是用來保護他們的。2.簡明扼要,精確描述所規範的行為,用正向且具體的行為用語來陳述規則。3.常規須合理,使孩子有能力來執行。4.時常與孩子討論、檢視規則的訂定與實施。5.寫下規則貼在醒目的地方。

 三、教室案例討論   若師生有機會共同討論公平與道德的行為,則孩子易於學習原則性思考。DeVries 和Kohlberg 指出小組討論有五方面的好處:(一)、有關教室發生的一切,每位孩子都有參與和責任感,這種參與和責任感已被證實有助於道德發展。(二)、透過小組討論所達成的決定將是發自孩子內心深處真正的權威(不再是來自於成人)。(三)、收集不同意見所做成的規則,等於散播「道德社區」的第一粒種子,每個人都有其正面存在的價值,有發言和聆聽的權利,不用在成人的權威下,都會設法對他人公平。(四)、當孩子認同對規則要有責任感,及規則是由自己參與而制定時,他們會傾向於用行動表示對規則的敬重,這比成人強迫或制定更有用。(五)、隨著孩子自覺有責任及行為真正改變,教室也會充滿道德氣氛,漸漸的道德氣氛會影響孩子的道德理解及道德行為。

 四、同儕楷模   林新發與王秀玲建議表揚優良品格並形塑優質校園文化,學校應定期表揚熱心參與學校事物及有優良品格和行為之學生,以為全校學生的楷模,園內每個月固定一次的模範寶寶表揚,讓孩子感受到大家對他的支持及鼓勵,更能增加孩子的正面學習態度。同儕楷模若能清楚說出自己是守規矩的,並說出沒有不良行為的理由,則對激勵其他兒童是非常有效的,而楷模的角色會使幼兒自我概念產生改變,使他們更加認為自己是「遵守規則的人」。

  在我的心中,我是多麼冀望生活周遭充滿著幸福的味道。我始終相信,只要心中有信念,那麼,我們一定做的到。

  於是,我的心中有一個小小的希望,「希望」他在我的心中,悄悄地展開逐夢的地圖,「希望」他在我的腦海中,悄悄地開啟踏實的指南針。

  於是我相信,只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那麼,「希望」一定就在不遠處;於是我相信,晨暘幼稚園的生活教育就是品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