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略學習障礙的孩子

忠孝國小教師 李鴻瑛

  我們是不是也經常將「學障」與「智障」劃上等號呢?至今對於「學習障礙」,目前整個社會甚至父母或老師都還不是很清楚明白,總認為這個孩子不是「笨」就是「懶」,一般人很難體會這些孩子在學習歷程的艱辛與挫折。當孩子有某方面的發展與學習稍顯落後同年齡的孩子,我們就很容易就陷入「大隻雞慢啼」的迷思。

  根據國外資料顯示目前的學障人口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男生比女生多(男女生比例約8:1)。雖然學障人口不在少數,但一般人對於學障兒的認識都普遍缺乏,使得學障兒經常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和責罰,造成他們高度挫折感,導致對課業的學習興趣缺缺,也造成他們在人際方面和親子關係欠佳,而產生行為偏差的問題。 學習障礙的孩子,看似聰明,但對於某些功課的學習,的確有很大的困難,不易從外表加以辨識,而被稱為「看不見的障礙」或「隱性障礙」。但因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異常,使其在聽、說、讀、寫、推理、運算等學習上,會出現一或多項顯著的困難,其所表現的困難容易令人懷疑有智力的問題,而在學習上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群。一旦老師或父母發現孩子的智力正常,為何在課業方面的成績表現差強人意,在「恨鐵不成鋼」下,則容易責怪孩子不用功或缺乏學習動機,在這樣充滿挫折的學習過程中,孩子漸漸失去學習自信。

  因此學習障礙者在持續這種惡性循環下,當其信心挫盡,往往成為社會的隱憂。根據調查統計,學障者的輟學率、自殺率與犯罪率高於一般同年齡的孩子,他們之所以走向社會的極端,一來,學障者的外表與一般人無差異,容易被忽略;二來就算發現有學障的現象,現今的台灣也沒有一套教育是針對學障兒設計的。因此,建議政府能重視學障兒的學習權,同時家長和學校也應積極介入輔導與關懷,破除這樣的惡性循環,讓學障兒童的學習環境得以改善。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沒有時間的限制,我們應該給學障兒友善的教育環境,協助他們築一個希望、一個夢想,使他們也能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