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手媽媽的聲聲喚

台北縣立永平高平教師 黎倩菱

  臺灣出生率屢創新低,現在更成為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國家,為何臺灣人生孩子的意願這麼低呢?我今年也成為了媽媽,我發現雖然政府不斷鼓勵生育,但生活層面的確存在很多讓人不想再生小孩的缺點。包含生產過程痛苦與醫療環境的不夠友善、哺育母乳的艱苦與母乳哺育環境的不足、育兒費用之高已成為多數父母的負擔。

  待產時,那漫漫長路般的煎熬,固然痛苦,但更令人感到難堪的是生產過程被對待的方式。我是新手媽媽,早已聽聞許多過來人提過,生產時是難堪而無尊嚴的,反正就是要忍受,尤其是內診,讓人羞且痛,在待產的過程中卻得一次又一次經歷內診。許多新手媽媽,不知道產程需要很久時間,而那個很久到底是怎樣,所以一旦落紅,很多人都建議去醫院看一下比較安全,雖然也有人說,晚一點再去醫院,因為陣痛不夠頻繁,醫院也會請你回家休息。但第一胎的我,落紅後又持續有陣痛的感覺,因此急急忙忙趕去醫院,告訴護士,今天一大早落紅了,整個早上都有陣痛,但卻得到護士冷冷的一句「所以呢?」當場心裡涼了一半,果然太早來了,接下來的對待更痛苦,內診的痛讓我無法控制地大叫出聲,甚至眼淚也掉下來了,果然又被醫院告知先回家休息。一直等到隔天中午,又更痛了,沒想到去醫院再次經歷痛苦的內診後,仍然回家了,後來我再怎麼痛也不敢進醫院了,到了門口又回家了,直到破水,真的非去醫院不可。而這次醫院終於讓我辦住院手續了,在醫院裡的待產過程中,陣痛一次比一次劇烈,但奇怪的是,護士的內診已經不會那麼痛了,後來在這位護士換班前,我對她說出我的感謝,謝謝她的內診不會讓我那麼痛苦,卻得到了一句令人震驚的回答:「其實要讓你會不會痛,是有技巧的,可以讓你痛,也可以不痛。」這時我感到更加心寒,既然可以被較人性的對待,為何要讓待產婦這麼痛苦?在生產時,那劇烈的痛已經不是言語所能形容,醫生決定要使用另一個儀器幫助生產,但護士卻說,儀器在另一間產房,是不是要把產婦移過去?這時在產檯上鮮血直流又疼痛不堪的我,實難想像還得移動位置會是如何痛苦,幸而醫生的一句話解救了我,醫生請護士去將機器拿過來,因為產婦已經太辛苦了,真的很感謝這位醫生!

  臺灣近年一直提倡母親親自為孩子哺育母乳,這的確是一件好事,對孩子的成長有許多正面的幫助,然而臺灣卻沒有賦予足夠的空間,讓母乳媽媽出門時也能餵哺母乳,使得母親得先用儀器將母乳擠出來帶出門,或是準備配方奶,又再次提高了母親的痛苦指數。職業婦女媽媽又更辛苦,既要工作又要餵母乳,再加上友善環境不夠,哺育母乳空間不足,致使很多媽媽最後只好放棄了。

  小孩子的花費之高,也十分令人不解,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往往數千元以上,而施打預防針,更動輒五千元以上,幸而政府今年起讓五合一疫苗的施打免費,是一項德政,但仍有其它像肺炎、輪狀病毒等疫苗,仍是相當昂貴的,讓父母養育孩子增加了不少經濟負擔,再加上未來的教育費,更讓臺灣父母親越來越不想生孩子,形成「生一個孩子足矣」的現象。

  政府如果真的想提高生育率,不是花費納稅人的錢去徵求獎勵生育的口號,而是真正體察民情,瞭解民眾需要什麼,從硬體上改變環境,增設適合養育孩子的友善空間;從制度面改善,讓母親有足夠的產假、育嬰假,能夠照護孩子;從價值觀念著手,讓各單位主管對請產假、育嬰假能落實,不可刁難。若人人懂得尊重人權、互相尊重,那麼不論是孕婦、產婦、哺乳的母親、甚至所有的人,都能以同理心彼此對待,而能建立一個互信、互諒、互相尊重的社會,這是身為人應爭取的基本人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