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與尊重循環共生

苗栗國中 老師 劉勝鈺
  「養蝶」讓我體悟:「了解與尊重如何循環共生」的道理。

  野外觀察蝴蝶一段時間後,覺得翩翩飛舞的蝶影蝶姿,已不足以滿足我對自然的嚮往,便開始養起蝴蝶的幼蟲「毛毛蟲」。

  雖然我喜歡蝴蝶,常利用假日進行觀賞與拍攝的活動,也陸續買了多本介紹蝴蝶的書籍閱讀,但養毛毛蟲的初期還是心裡毛毛的。我不知道心裡毛什麼,只是一看見蠕動的蝴蝶幼蟲,就跟一般人一樣會起雞皮疙瘩,不敢靠近,甚至不敢多看。明明這麼害怕毛毛蟲,為什麼還要養牠?我不解地省思為什麼:「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我養的第一隻毛毛蟲是一個朋友給的。

  他對昆蟲著迷,尤其對蝴蝶近乎癡狂。他鼓勵我養養看,將牠裝在塑膠湯盒裡,讓我帶回家飼養。由於第一次飼養,毫無經驗,即使多番請教,仍然擔心照顧不周,傷害了牠。加上外表看起來有點噁心,不敢正視,更不敢碰觸,剛開始的飼養過程的確不好過。摘取寄主植物的葉子時,總是戰戰兢兢地一再確認,深怕摘錯,害死了牠。隨時注意牠的成長與變化,希望能順利養成蝴蝶。

  一天天過去,毛毛蟲歷經一次次的脫皮,逐漸長大,模樣變了,食量也變大。我深怕牠餓肚子,摘了一堆葉子餵食,卻發現牠總是一片葉子吃到剩下葉柄之後,才去吃下一片葉子,每一片葉子都從前端葉緣開始啃食,以便能順勢將整片葉子吃完,吃相乾淨俐落。對於這樣的發現,原以為只是巧合,之後,特別留意葉子的食痕,屢試不爽。到底是基於何種考量?又如何演化出這樣簡約的食性?不禁讓人敬佩自然,敬佩演化。

  幼蟲階段的食性讓人敬佩不已,化蛹、羽化階段一樣讓人讚不絕口。

  幼蟲變蛹的過程,有如變魔術,身形全然不同。如果你有足夠的時間與耐心,觀看化蛹、羽化的全部過程,那將同時擁有欣賞魔術的樂趣與破解魔術的驚奇。讓你對一個蛹的感受不再只是一個蛹而已,牠是生命的原本,生命的創意,生命的奇蹟,以及生命的美。

  蝴蝶是一種完全變態的昆蟲,卵、幼蟲、蛹和成蟲各種階段的形態不同,變化很大。成長的過程處處充滿驚奇,飼養的過程也是一趟驚奇之旅。蝴蝶的一生從爸爸、媽媽的求偶、交尾、產卵、孵化、脫皮、化蛹和羽化,每一個階段都在為下一階段準備,準備生命傳承。一顆小於0.2公分的卵,最後能化成美麗的蝴蝶,源於無數的生命歷經每一階段天敵的考驗,突破層層的風險,這是多麼感人的歷程。面對自然的每一幅真情畫面,身為其中一份子的我們,尊重之心油然而生。

  為了與更多的人分享蝴蝶的一生,尊重萬物的生存權,我帶毛毛蟲到學校飼養。

  剛帶毛毛蟲到學校飼養的時候,最容易看到同事驚訝的眼光,驚訝竟有人把噁心的毛毛蟲養在桌上,還不時拿來把玩;他們的驚訝眼光,讓我想起第一次看見朋友家中大小不一的各式飼養容器時,不也出現過一樣驚訝的眼光,難以置信竟然有人將蟲擺到案頭,層層疊疊,還分別貼上標籤,註記相關資料。曾幾何時,當年怯生生,又害怕毛毛蟲的我,現在可以一手拿著,一手比劃,幫前來觀看的同事、學生講解這些毛毛蟲,如數家珍一般地輕鬆自在。

  「養毛毛蟲」也就是「養蝶」。「養蝶」過了一段時日,前來觀看的同事、學生不少,大家漸漸地見怪不怪,對自然生態有了直接的體驗;不僅發現不少樂於此好的學生,還得到同事的共鳴,加入「養蝶」的行列。那位共襄盛舉的同事,剛開始養蝴蝶幼蟲時與我一樣怕怕的,隨著投入的增加,時日久了,屢嚐自然之美後,反而不覺噁心,愈來愈自在。

  我接觸蝴蝶的初期,只喜歡蝴蝶的成蟲,卻難以接受幼蟲階段的毛毛蟲。隨著飼養的時間與種類增加,對蝴蝶的了解越來越多,接受度也越來越高。這段「養蟲」的日子,既是自然的驚異大奇航,也是學習尊重的生命課程。我發現大多數的蝴蝶幼蟲沒有毛,甚至表皮光滑,破除了蝴蝶幼蟲是毛毛蟲的迷思;也見證了醜小鴨如何變成天鵝。這段奇航、課程,不需要什麼費用,只要用心參與,終將懂得如何照顧幼蟲,懂得蝴蝶的一生,懂得任何生命都是那麼地認真存活,懂得尊重。

  為了了解蝴蝶的一生,我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考量下,從野外取得非保育類的蝴蝶ㄧ、二隻進行飼養,所有羽化後的蝴蝶皆即時放飛,回歸自然。由於少掉天敵的威脅,成功率比野外高出許多,也得以遂行「養蝶」的體悟。一頭栽下去之後,有如播下一顆善的種子,終將發芽長成一棵大樹,因為經由了解,可以習得自然生態、欣賞生命之美和懂得尊重。

  了解,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會一蹴可幾;需要開始,也需要時間。

  了解,學會尊重的開始;尊重,真心了解的歷程。了解,更懂得尊重;尊重,了解更深。真、善、美的緣和果,就在尊重與了解的循環共生中逐漸形成。回歸人的世界,也如此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