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環境問題第一步:正視環境資料基本功

臺灣大學環境工程學研究所研究助理/助理教授 葉俐伶/闕蓓德

  近幾年來台灣地區極端氣候發生頻繁,衍生出許多環境問題,氣候上呈現越來越趨於兩極化的現象,不是長時間的乾旱,就是在短時間內豪雨成災,前者因常因無法維持基本的民生用水而引發環境衛生問題;後者更甚而造成水源濁度驟升、水質變差,淨水處理難度提高。在國外也不乏這些環境問題,旱災、水災、森林野火以及沙塵暴等現象更是屢見不鮮。面對這些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異象,除了積極地去推廣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以增加對環境的友善度外,另一方面,政府主管機關亦須準備緊急應變措施,以降低災情所造成的損失。

  預估"可能發生"什應事能幫助決策者於第一時間採取適當應變措施,對於未來環境變化的預測,需要利用模式根據過去及現況資料模擬得知,而其結果可信度必須建立在齊全且正確的資料上。大家都有在網路上蒐尋資料的經驗,除了專業網站,我們常常無法確保資料的來源和品質,對於用於環境模式模擬的資料,我們更需要了解資料的產生過程,從採樣、分析、登錄、加值處理等步驟,都必須很清楚的紀錄下來,這些紀錄稱為資料的詮釋資料,讓使用者了解所選用資料之產生歷程,衍生的模擬結果較可以解釋,決策者也較能掌握所定決策之可靠度。但是,這些資料生產與紀錄的程序是相當耗時費力的工作,奠定的基礎雖然很重要,卻不容易建立顯著的成效,願意投入的單位很少。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OECD)對於環境議題,其主要理念為"經濟與環境永續發展互相依賴",為瞭解經濟活動所造成的環境衝擊,他們深知有系統的整理與維護相關資料為重要關鍵,因此OECD出版了『環境資料彙編』(The Compendium of Environmental Data),將各會員國所收集的資料,經過一系列的處理流程並且確保其資料品質後即公開上網,以供日後會員國取得正確的環境資料。

  台灣現行環境資料管理系統尚稱齊全,環保署網頁「環保資訊」中即有多項系統供查詢利用,其中的環保專案查詢系統更是方便大眾瞭解計畫詳細內容的最佳平台;此外,亦有水利署的「水文水資源資料管理供應系統」、「水庫集水區暨自來水水質水量保護區網際網路查詢系統」等監測資料庫,可供大眾使用。這些歷年所建立的環境資料庫,將會是幫助我們「鑑往知來」的重要基礎。然而由於國內傳統的工程教育中並未教導工程師如何系統化地處理相關資料,國內的工程文件鮮少注意資料處理細節;當我們閱讀美國環保署諸多環境衝擊指引,巨細靡遺地說明如何紀錄、調查、分析相關資料,亦讓我們意識到解析環境問題需要的基礎知識,尚包括許多系統化的資料處理程序以及統計分析工具。

  目前在台灣,水、土、林及空氣等環境資源分屬不同部會管理,跨部會之間協商往往會遭遇困難,並且因為權責分散,資料建置互有重複或遺漏之處,雖已有國土資訊系統整合,仍有傳遞與公開角度不同之缺憾,著實影響行政效率,因此寄望環境資源部成立後,整合環境保護與各項自然資源,林務局、水利署和國家公園管理處等單位都將納入此部中,可減少協商不便問題,亦能藉由更一致之資料處理態度與更融合之資料公開平台,提高環境管理品質與政策規劃效能,創造一個生態多樣化、永續發展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