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宣

宜蘭大學環境工程系系主任 張章堂
  道德經第13章:『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這是老子對於國家領導者的諫言,希望統治者能夠視民如子、愛民如子、愛護國家就像愛護自己一樣,並且漠視外在的價值判斷,如此人民才會放心的將天下交給他。但是,我們人類到底怎麼了?

  古老時代的人們用他們的智慧與自然共生,然而短短兩個世紀的瞬間,我們竟將這維持我們生命的地球自然生態快速破壞。這樣的破壞已經對自然與生態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如今:12%的鳥類、23%的哺乳類動物、25%的松柏類植物,32%的兩棲類動物現在正面臨滅種的危機。我們已破壞原本地球上約一半的森林覆蓋率。氣候變遷成為當代最重要的環保議題,並威脅著食物的生產,海平面上升提高災難性洪水發生的危機。人類家族存在的「極度的不平等」正分裂著我們,那就是世界上10%最有錢的人,坐擁世上85%的財富。然而每天約有6千人,因飲用不清潔的水以及惡劣的衛生環境而死亡,其中90%是5歲以下的兒童。2008年,全球軍事費用又比1999年多出了45%,約美金1兆4千6百40億,相較於「千年發展目標」中所提出2010年維持全球所需的基本費用僅需的1千4百30億,整整10倍多。在軍事費用的擴大發展之下,這世上卻有著13億6千萬的人,每日僅靠美金1.25元 (約新台幣40元)維生。究竟這一切是怎麼發生的呢?

  馬爾薩斯最早關心人口增長導致糧食不足,其後人們開始擔心自然資源不足的問題。1972年羅馬俱樂部的《成長的極限》(考慮地球的carrying capacity, productive capacity, absorptive capacity)是這種思維的代表。中國、印度等國地快速發展,更加遽了糧食危機、能源危機。此外,污染最嚴重的地區往往在經濟發展程度較低、人口密集的國家。人口增長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窮困與土壤貧瘠化的關鍵因素。然而人口問題有何解藥?等待2012之類的災難?有人認為貧窮是人口問題的原因之一,因此解決貧窮問題可以控制人口。問題是:誰有能力解決貧窮問題?

  我認為雖然在許多國家,貧窮迫使人們過度使用木柴,它造成了環境惡化。但是,這應該不是單向的影響。環境惡化也相對造成貧窮,舉例說明:持續的乾旱與沙漠化,迫使西非的馬利共和國的民眾無法再以務農維生,馬利共和國80%的勞動力在農業工作,但環境惡化迫使他們遷移到城市裡的貧民窟。而且,歷史告訴我們,族群間的經濟機會不平等,這導致了衝突,相對的,陷入戰亂的國家,基礎建設遭到破壞,破碎的家庭,農業與工業的停擺,也造成了全面性的貧窮。另一個惡性循環是衝突與環境惡化,衝突的雙方都會對珍貴的自然資源進行刻意破壞,只是為了要「懲罰敵人」。水資源產生的危機地方:黃河、長江斷流,鄱陽湖湖水倒灌長江、喜馬拉雅山冰川融化。引發國際爭奪水源的問題:以巴衝突。以色列有1/3供水來自1967年後佔領的土地,因此水資源的分配問題也是中東衝突難以解決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導致生態問題的主要原因,一般常被歸咎於資本主義的經濟型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了維持經濟成長與就業,必須不斷創新、刺激消費,形成『消費主義』。公司的營運也多半只考慮到短期獲利,而不會採取長期的眼光。工業主義以物質利益的擴張為導向,古典的經濟理論把人視為理性的經濟人,忽視了環境的成本。

  事實上,我認為貧窮、環境惡化及衝突的相互關係,主要是由於人類的自私所引起的。甘地說:「世界足以滿足人類的需求但無法滿足人類的貪婪。」事實上,我們所面對的全球諸多環境生態的問題,其中核心問題就是人類的自私。不管從政者想改變或者是想得到的結論是什麼,若是人本身依然自私及缺乏慈悲,這樣子的情形之下,環境生態無法改善的更好。

  現在的我們本身可以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擴大我們自己生命中的慈悲去關懷我們周遭的生態環境,並採取行動。不僅是為了自己、為了我們的家人、自然界、國家、這個世界甚至是我們的下一代,因為環境生態真正的永續發展必須是在滿足現在人類的物質享受需求之外,同時也不能夠損害或犧牲未來世代的權利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