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真諦

積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理 魏岑印
  

現在的我們已經進入了廿一世紀,是一個新世紀的開始-水瓶世紀。
  人是心靈的動物,是群居共存的,沒有人能離群而居,所以每日都會與許多不同的人相處、共事,扮演不同的角色;人際關係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很少人能掌握得恰到好處。簡單來說,只有「真誠」與「虛偽」之不同罷了!只要用一顆真誠的心,不需要有動聽的話語,裝作的行為、表情,就能將我們心中的光熱和一顆純淨的愛心傳給對方,溫暖人心。

  我們時常談起「愛」這個字,耶穌聖人也說「博愛」,我們真的知道如何愛人嗎?
  何謂「愛」?每個人對它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定義。以我個人而言,愛就是自性的流露、真心的奉獻。愛有父母對子女的疼愛,兄弟姊妹間的手足情,朋友間的友愛,夫婦的恩愛,師對徒的關愛, 上帝對世人的博愛,這些都是同出而異名,同樣是愛,但由於每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以及對其意義之認知深淺不同,及個人心靈修持之境界不同,而所流露於外的表現也有所差異。

  其實,站在靈性的角度來論,本無差異,但為何有差異?不曉得諸位對自己認識幾分?我們都愛我們的父母、兄弟姊妹、朋友,所有在我們身旁者,可是偶爾也會與他們有爭執、計較、不滿、要求、憎恨、嫉妒、執著等情況產生,為何愛他們又恨他們呢?這就是對待心;真愛是永恆不變的,不分對象、身份、地位,其實我們都期望自己是一位仁慈、不自私、心量廣大、善解人意的人,可是有時卻事與願違,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例如:明知不可以生氣、計較、要求、嫉妒、憎恨、埋怨......,可是偏偏力不從心,不知如何控制自己,以及如何流露真誠來待人。這是因為我們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別人,更甚於不明白何謂愛的真義之故,所以才會行出違背良心之言行舉止,又傷害別人,現在我們一起來了解愛的真實義。

哥林多前書十三章第四~八節: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
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
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
不計算人家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

  這些話雖然是簡明易懂,但我們若能靜下心來,用自性體會,你將會發現原來裡面隱藏著許多的珍寶,只待我們用智慧去挖掘。

  「忍耐」兩字容易說卻不易行之,因為人是最容易失去耐煩的心,也就是說是有限度的;有人是一觸即發,有人是一忍再忍,忍無可忍,最後炸彈就爆發了。更何況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這若無寬廣之大肚量、仁慈之心是很難達到的。

  一日,彼得對耶穌說:「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

  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七次,乃是七十個七次。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的僕人算賑,那時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因為他沒有甚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他把他和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那僕就俯伏拜他說:『主啊!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主人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且免了他的債。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他、掐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債還我。』他的同伴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將來我必還清。』他不肯,竟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有的債。眾同伴見他所作的事,就甚憂愁,去把此事告訴主人,於是主人叫他來,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免了你所欠的,你不應當憐恤你同伴像我憐恤你麼?』主人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債。(馬太福音十八章廿一~三十四節)

  天有容物之德,地有載物之德, 上帝給予我們一切:花、草、樹木,一切物產資源,讓人類有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上的種種享受。可是人心是永遠不滿足的,只要不合已意就心生埋怨、要求、批評......,然而 上帝從未要求過我們的任何回報,只有不斷地付出、關懷、包容,像一個偉大的母親-無為的奉獻。

無為的奉獻
  無為即是無所為而為,不求自己的利益,只有本著一顆真誠、仁慈的心去協助那些受苦的人們。這裡所指的苦及心靈的苦非肉體的苦。比如說,讚美的話悅人耳,可是當你心情不好時,或許會覺得對方很虛偽,所言刺耳又諷刺;當你心情好時,就萬分感謝並對對方有好感。

  又比如現在人的生活非常舒適、方便,要什麼有什麼,但為何比以前的人苦惱多呢?其原因就是現在人的心靈比較空虛的關係。所以若我們想要為別人奉獻,就要奉獻心靈的禮物,因為惟有心靈充實才能擁有,永恆又真實的快樂。
如同莎士比亞所言:「愛,不是用言語所能說得出來的。愛!不是用眼看的,不是用耳聽的,不是用觸覺來感受的。愛,是用心靈來領略的!」

  因為眼所見、耳所聞及一切觸摸得到的東西皆有形相,而人往往很容易被外在一切的形形色色所蒙敝,而產生種種的錯覺,因此我們要用心靈去感受一切在我們週遭的人事物-無言之聲。不管如何,是善、是惡,我們都要當一個心靈的財主,也就是能將本有之性德發揮出來,照耀自己亦照耀他人。

  當然,在做這些之前,自己本身必須俱備有這些條件及一顆熱忱為人服務之心,以外相來看,似乎別人獲得比較多,但實際上,一個懂得付出的人,才是收獲最豐美者,因為他所得到的乃是心靈財產,誰也奪不走,永遠存留在你的心田中,成為永恒之至寶。
聖人之大愛。
孔子-禮運大同。
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舉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幻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
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孔聖人為了實踐這個理想,打從五十五歲就開始至各地旅行,多年未曾回到家鄉,直到六十八歲時才回去,他孤單一人去執行大同的理想,不管身體的勞累、他人的侮辱,最後留下的是他的光榮。

耶穌-博愛。
  耶穌基督最偉大的精神就在於當他被釘在十字架上時所說的話:「父親哪!赦免他們,因為他們不曉得自己在做什麼。」(路加23~24)
多大的寬容與愛!如同他平時所教育人們:「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善待恨惡你們的,為咀咒你們的人祝福,為侮辱你們的人禱告。」(路加6:27~28)
釋迦牟尼佛-自渡渡人。

  他本是一位太子,享盡人間榮華富貴,但自從瞭解人生生老病死之無常後,便決心尋求解脫生死之道,悟道後便開始傳道,以便有緣眾生也能離苦得樂。

  佛的愛是述之不盡的,因為是永恆不變的,他們的所言所行所思皆出自於自性-真心誠意的付出,毫無隱瞞、保留,全力以赴,充分地發揮了性德中的至情至愛。
約翰福音十五章十二節:《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
約翰一書四章二十~廿一節:
《人若說我愛 上帝,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
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氶有看見的 上帝。
愛 上帝的也當愛弟兄,這是我們從 上帝所受的命令。》
啟示錄二章四~五節:
《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
所以應當回想你從那裏墬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
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台從原處挪去。》
   我們週遭環境會遇到的有緣人,他們都是我們最親的弟兄,不論他們如何對待我們,雖有以真誠、愛心、包容、關懷回饋之,如此才能無愧的說:「我愛 上帝」。更是獻給 上帝最好的禮物。
  
  
以真理愛世人?
  事實上,我們都不懂得如何愛人,更不曉得用什麼方式恰當的給予對方以表達我們內心的關愛,或許我們可以給予物質的需求,但卻難以給予心靈上的需求、慰藉、喜悅,因為我們不知道對方真正需要什麼,以及他心中的苦與樂,如同一位醫生,若不知病人得什麼病,就無法給予治療一樣。

  所謂以真理愛人,並非是要你講長篇大道理,而是要你流露、奉獻你心中的真理-起初的愛心愛你自己、我們的兄弟姊妹、每一個人;如此,第一個接到愛的人就是你自己本身,而後眾人。

提摩太前書一章五節:
《愛是從清潔的心和無虧的良心、無偽的信心生出來的。》
  上帝初創的我們是潔白無染的,他有的我們也有。不知何為善惡?何為計較、分別、嗔恨、猜疑......。因此我們要將這些本無之物丟除,同時流露本有之光輝來自照照人,造福人群,學習聖佛之精神以付出為得。若能如此,就能真正把愛的真諦流露無遺,讓我們一起來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