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是愛

台北縣蘆洲市仁愛國小總務主任 李瑩映
  校園裡每天都會有小朋友負責打掃工作,遠從古老的年代就留下來的重要學習項目之一「灑掃應對進退」。這是件有趣且值得觀察的事,常見三三兩兩的小朋友,手中拿著掃把、畚箕或拖把等掃地工具,漫步在負責打掃的整潔區域裡。若是您有空可以仔細觀察,小朋友手中拿著掃把,但是方法好像不太對,所以費了好大的勁,垃圾還是在原處。掃地這件事看似簡單,卻蘊藏了很深的學問。

  還記得當時年紀小,家裡人口眾多,母親總是有做不完的家事,父親在外勞碌奔波,大的孩子要負責照顧小的孩子總是理所當然,掃地、洗碗和在廚房裡幫忙等工作習以為常,一邊寫功課一邊做家事,參與家務並沒有特別的感覺,這樣的生活景象是上一代成長的背景,不太富裕的環境成就了孩子參與家務的機會,因為參與投入更加緊密的連結了家人的情感,因為參與學會與人合作的方法,因為參與學會觀察與同理,因為參與讓不太喜歡讀書的孩子有「完成某件事的成就感」。

  現代大部份的的家庭有著優渥的環境,只要努力讀書,父母幾乎予取予求;於是,「家事」是最不重要的一件事,雙薪家庭的父母拖著一身的疲累回到家,孩子可能坐在電視機前、電腦前或書桌前,體貼的父母不忍讓孩子太辛苦,所以一切家事概括承攬,這樣的教育方式您可知道剝奪了多少孩子學習的機會。因為您不想浪費孩子讀書的時間,所以他沒有機會善用短暫有限的時間完成課業,培養責任感;因為您的體貼孩子錯失了與人合作,共創團隊經驗的機會;因為您捨不得讓孩子參與家事,所以孩子沒有機會認識「家事」的參與是家庭組成的要素,對於家庭的觀念可能會有偏差。

  「掃地是小事,參與是大事」。日本某些企業家會定期帶領員工打掃公廁,為社會盡一份心力,提醒員工應有的社會責任,更重要的是擴大參與感,讓員工保有一顆謙卑的心不忘回饋社會。家事的參與具有相同的效果,如果我們要培養合作、自律、同理、愛家的孩子,請大手拉小手,在適當的時機點用適合的語調帶領孩子一起做家事,創造家庭的共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