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樂閱讀

獅潭國小校長 林玲


朋友的故事


  很多家長都知道指導孩子閱讀很重要,但是能身體力行的人不多,我的這位朋友是個例外。
某天晚上,莫約8點半左右,我打算過去坐坐,打了通電話,不想她說:
「抱歉,我已經上床了耶!」

  當下,我立即看看手錶,以為自己眼花。改下次,我較上回時間再提早一些,不巧她還是說同樣的話,這實在引起我極大的好奇心,我朋友的說法卻極為平淡:
「其實,我只是想把時間留給書和孩子們!」
原來,每天晚上是她與兩個孩子相擁共讀的時間。

閱讀的優點

 「閱讀」,決不如表象所看到的是「有一個人在看書」。
 
   西方研究腦神經的連結和閱讀的關係發現:一個人在進行閱讀活動時,雖然身體處於靜態,腦部神經連結卻處於高度運作當中,而較常閱讀的人,其腦神經在連接方面,也會比閱讀時間較少的人來的強。
閱讀也是一項整合能力的展現,除了文字的認知能力,對閱讀內容的理解能力,還要能靜得下來才行。我們現在常常看到有些孩子,很聰明但是就是靜不下來,我們知道,閱讀是個人高度的心智活動,惟有擁有良好的閱讀能力與閱讀習慣,學習的效果才會好。

  閱讀還是我們的「精神食糧」。我的老師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但昭偉所長,給自己一項功課--每年要重讀論語一遍,原因就在於有些好書或是好的文章在不同年齡閱讀,會有不同的況味,這時,閱讀就成為一種樂趣了。

閱讀的困境

  閱讀可說是最容易準備的一種活動,一本書、一個人、一份適意的心情,隨時隨地可以閱讀,但是我們有很多人一離開學校後,幾乎同時把書本也丟在腦後,這可能是因為大多數人讀書是為了獲取知識、得到高分,功能性過強,往往失去了閱讀的樂趣,一旦好不容易畢了業,自然就急於擺脫它。
讓孩子贏在起跑點,會不會讓孩子輸在終點?父母、師長要如何增進孩子的閱讀能力,又能兼顧到孩子的閱讀樂趣,不致早早將孩子的閱讀胃口給弄倒了,的確是一門教養的藝術。

談談親子閱讀的幾個迷思

困惑1:閱讀就是孩子自己看書嗎?

  閱讀對于學齡前的兒童而言,是得到愛與快樂的途徑,其次才是汲取知識。所以,惟有在孩子幼小的時候養成親子共讀的習慣,耐心回答孩子在閱讀時的疑問,才會有助於孩子日後培養出閱讀的興趣。

困惑2:閱讀=識字嗎?

    孩子會識字,但不一定會閱讀。有些孩子認識了很多字,但是卻缺乏閱讀的興趣。他們即使認識了書本中的每一個字,卻不見得能把所有字的意義連貫起來,並理解整個句子的意義。
所以,讓年幼的孩子進行與閱讀有關的活動,重點不在學習到多少知識,而是讓他掌握一些與閱讀活動有關的基本技能,培養閱讀的興趣,養成進行閱讀的良好習慣,以便促進其日後的正式閱讀。

困惑3:閱讀是孩子上學以後的事嗎?


  有研究顯示:早期閱讀的起始時間以9個月到1歲為宜。如果家庭教育的方法適當,孩子早期閱讀能力就可能較早出現,而且早期閱讀還有多重功能,包括:能激發孩子學習動機和閱讀興趣、提高語言能力、是智慧發展的關鍵以及有助于發展孩子日後學習所需要的閱讀技巧…等優點。

困惑4:看圖畫算不算閱讀呢?

    圖畫故事書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書,閱讀圖畫故事書對學齡前兒童的語言、創意、情感及審美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利用好的圖畫書,不僅可以幫助孩子理解文字的深層意涵,還可以結合上下文和圖畫學習語詞。因此,即使幼兒已具備一定的文字閱讀能力,圖畫故事書對幼兒語言的發展仍然深具價值。

困惑5:為什麼孩子迷電視不迷書呢?


  閱讀習慣要從小培養,而且越小越好,等到孩子上小學後才來要求,就會比較困難。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家長以身作則很重要,平日陪孩子一起讀書,有機會的話,親子一起上圖書館也是不錯的做法,相反的,如果家中電視機整天開著、響著,而書桌的擺放又和電視沒有適當區隔,要讓孩子不受電視影響能定下心來讀書,是不可能的。

怎樣進行親子閱讀

   要建立親子閱讀習慣,其實並不難,以下僅提出幾個方法供參:

1.父母親必須以身作則,也有閱讀的習慣。
2.為孩子準備適當的環境,包括:桌、椅、燈光、合於閱讀年齡的書籍和安靜的環境…等。
3.教導孩子如何挑選電視節目、一本好書,管制看電視、打電腦的時間。
4.從講給他聽開始,用聽的往往比自己讀來的容易。
5.和孩子討論讀後感想,並尊重他的想法。
6.帶孩子親近圖書,如:上圖書館、逛書展、…等。
7.向孩子闡述閱讀的好處,肯定閱讀的價值,讓子女逐漸體會到閱讀對自己與他人的重要性。

結語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在說明「閱讀」之於人精神層面之豐富,而親子共讀更有其溫馨、不可取代的意義,試想子女依偎在父母身旁,聆聽父母為其述說故事,除了傳承閱讀的習慣、傳遞溫馨的親情,不也是家長價值觀、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嗎?父母親若希望子女喜歡閱讀,就必須自己也來閱讀、喜歡閱讀,畢竟,父母是子女最佳的學習榜樣,且讓我們一起享受閱讀之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