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總動員~談家庭共學

明倫國小教師 曾銘傑
  自從接任個案輔導工作之後,從整理孩子的個案輔導資料到配合推展性別平等教育、家庭教育與多元文化宣導等活動中,不禁感覺到學校教育是否將取代家庭教育的傳統功能?因為自從家庭教育法施行之後,高中以下學校每學期至少實施4小時以上的家庭教育課程活動,家庭教育不再是關起門來,由長輩對子女所進行代代相傳的教育方式,而是將教育場所延伸到學校或社會等不同學習的場域,隨時、隨地、隨機都可以進行家庭教育,只要是有益於家人關係或家庭功能的教育活動,都算是家庭教育。

  但是,就生命的歷程來看,家庭伴隨我們的一生,學校或社會很難完全取代家庭的地位,在家庭中,不僅父母對子女有很大的影響,子女在學校中及社會的學習經驗,也會對家庭產生回饋與衝擊,帶給家庭不同的成長與改變。文化反哺的經驗以電腦科技最為顯見,以前是長輩教導子女各項知能;但是,現在已經超脫傳統的學習層次,長輩也可以向子女學習上網訂票、MP3、MSN、部落格等科技資訊。

  事實上,沒有學習的家庭也不會崩解,家庭依舊可以幸福美滿,只是成長有限。而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如果家庭能像有機體般的不斷成長茁壯,家人才能順利迎接各種新的挑戰。

  學習需要一點時間,因此大家怎樣再忙,也要保留或是創造出家庭共同相處的時間,記得一句廣告名言:「再忙也要跟你一起喝咖啡」。其實只要挪出一點時間,就可以凝聚家人間的向心力,就像是家族慶生會、KTV唱歌、一起旅遊、社區聯誼、全家當義工等等,都能塑造家庭成員被珍愛的回憶。先營造溫馨家庭的相處模式,自然而然就能養成家人願意傾聽、分享心得的習慣,讓孩子有機會當當父母的老師、父母有機會多聽聽孩子學習心得的分享。家人之間的關心、溝通、分享、承諾與共同學習都是家庭共學的重要元素。

  父母的對話方式影響著親子之間的互動關係,每個人都需要被鼓勵與讚美,如果慣用質問與責備的溝通方式,就像是「媽媽講的話,你到底有沒有在聽?有沒有在聽?」「你今天在學校又闖了什麼禍...」,這些負面的話語很容易啟動親子之間的防衛機制,孩子一看到你就緊張、害怕、甚至產生敵意,家庭氣氛怎麼會融洽?因此,所有的對話,父母的身教示範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建立「低權威」、「非威脅」的對話氣氛,才能提高孩子參與學習的機會。

  學習必須透過分享、反省與體驗才能內化,在建立良好的親子溝通模式之後,也要鼓勵家中長輩繼續參加各種活動;一般而言,家裡的年長者追求成長與自我改變的動機會比較薄弱,多鼓勵家中長者參加社區大學、媽媽成長班、插花、瑜珈、元極舞、太極拳等學習活動,都可以讓家人不斷的發揮學習分享的功能。

  「家庭共學」是家庭生活型態的選項之一,並沒有固定的標準或模式,也不一定要有嚴謹的願景目標,只要具備「終身學習」的概念、營造「溫馨和諧」的氣氛,再透過家人共同的討論分享,相信就已經跨出「家庭共學」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