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終極關懷

補教機構補教工作者 潘正良
  台灣教育的升學競爭激烈眾所皆知,經過這樣的文化洗禮,早已成為過來人的屬於我們的這個世代-所謂的五、六年級生,回想起求學階段的成長掙扎,更是感概萬千,即使已投入補教工作多年,也曾被指為戕害學子身心的「幫兇」,還是對於這個就算教改都無法改變的現象,有著深刻的無力感,其實無論是正規教育的老師或是補教工作者,相信多是懷抱著奉獻教育的精神與熱忱,更不容懷疑對學生滿滿的愛的出發點,祇是何以仍有許許多多的孩子們,掙扎淹沒在升學主義的滾滾洪流呢?

  在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器物制度的變遷往往先於價值觀念的改變,而若是結構及環境因素的使然,則產生扭曲出現了價值觀念反映在制度改變的弔詭,為數眾多形成資源嚴重浪費的流浪教師現象,真的只是少子化的結果嗎?隨處可見的補習班到底是升學主義推波助瀾的畸形產物還是普遍存在的社會需求?有識之士不斷的尋求問題的答案以及嘗試改變的解決之道,然而,近日來層出不窮令人怵目驚心的學校體罰事件中,校方及家長種種令社會譁然的反應,以及每到各式競賽或升學考試放榜時,新聞報導的焦點總集中在成績頂尖的學生身上,那種潛在的價值觀的錦上添花,是否能給予我們些許的啟示呢!

  所幸仍有許多的無論是學校教育或補教工作者,默默地為學業成績不佳,卻待發掘其他天賦的孩子引導人生的希望;或灌注耐心與專業,為努力而始終不夠突出的孩子,給予肯定和奮鬥不懈的鼓勵。施與受的雙方,都需要社會更多的關注,而且,更盼望在制度面帶動價值觀念的進步,逐漸突破菁英教育的迷思,這不止關乎孩子的幸福,也是人權的終極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