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始於內心的平靜

水月蘭若/中國時報主持人/前副總編輯 陳琴富
  人生存在宇宙之間,到底該怎樣定位?人類真的是萬物之靈嗎?還是有更高的靈體是人類所不及的呢?人的價值何在?生命的意義何在?怎樣的生活才算是人應該過的生活呢?

  人類自認為是宇宙的主宰,人們以突飛猛進的科技創造了新的機具,克服了大自然所帶來的限制,也為人類提供更便捷的生活。但是無疑的,在科學所能理解證明的範圍之外,還有很大的領域處於未知的世界,科學還無法提出答案,例如上述的問題。

  在科學之外,人們還依靠著理性的哲學思維對這些問題找出合理的答案,而宗教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宗教對於宇宙和人的緣起,以及人應該如何在宇宙間生存,提供了哲思與實踐方法。

  我在三十歲左右,因為工作遭到瓶頸而對人的生命價值產生懷疑,也試圖尋找一條自己應該走的路。後來在禪學傳統中找到安身立命之道,敲開禪門才發覺這是一條開闊而深奧的道路,歷史上已經有成千的人步履此道而成就,這也是我畢此生所應該實踐的道路。

  學禪之後,發現社會上不乏同修道友,然而多半入門之後就迷失在道途上。有些人每天做早晚課,成為生活中的例行公事;有些人成天唸誦佛號、咒語,以為這就是究竟之路;有些人以背誦經典做為修行之方;有些人燒香拜佛求能成就道業。更多的人則是跟著人潮東奔西跑,這裡聽聽、那裡學學。

  修行難不難?唐朝的龐蘊居士說:「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修行很難,多生累劫的習氣,六根接觸六塵,心就執著上去了,就像要把麻油攤在樹上一樣難。龐居士的老婆有不同的看法,她說:「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修行不難,六根接觸六塵時,只要即相離相,心空無住,也就沒有什麼困難了。

  說難說易都還有執著。他們的女兒龐靈照說:「也不難,也不易,飢來吃飯睏來眠!」修行不是什麼難易的問題,肚子餓了吃飯,睏了就睡覺。雖然是吃飯睡覺,但要吃得自在、睡得安穩也不是很容易,這已經是任運自如的禪者風範了。
 
  其實參禪學佛也不是那麼複雜難懂的事,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在行住坐臥間保持覺醒,不讓心跟著妄念跑,「逢茶喫茶,逢飯吃飯」就是了。人不能沒有念頭,但有念頭就會有雜思亂想,有雜思亂想就有煩惱執著,只要心不黏著在念頭上,煩惱也就無從上身了。
 
  寶誌禪師說:「斯道本來現成,不用求,不用學,無你用心處,只當下一息便是。」善慧大士也說:「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坐鎮相隨,語默同居止。纖毫不相離,如身影相似。欲識佛去處,只這語聲是。」

  佛性本在自心中,東奔西走終究覓它不得。雲門禪師說:「你諸人無端走來這裡覓什麼?老僧只管吃飯痾屎,別解作什麼!」一般人不肯相信自心是佛,不在自己心性上作悟,不能安住自心得安樂,以為心外有佛、有禪道,枉在心外求法多年還不得其門而入。

  修行首先必須要建立正確的知見,古德說:「因地不正,果招迂曲。」見地不清楚,所學必有偏差。首先要知道為什麼修行,接著要知道如何修行,建立正確的知見,才不至於道聽途說,朝走西來暮走東。
 
  其次要找到良師益友,善知大德就像是登山的嚮導一樣,登山沒有一個好嚮導一定會迷失在山中,甚或死在山中。許多人對佛法沒有一知半解,人說哪個大師好、哪個上師有名、哪個仁波切有神通就跟著去,最後多半是身心俱疲、空手而回。

  接著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根性的方法,一旦使上力後就要精進不懈,努力以赴。法無大小、高低之分,適合根性最重要。但是要知道自己所學是否有進步,如果在心性上絲毫沒進展,習氣也沒有改變,煩惱越修越多,那必然是方法不對,趕緊找善知益友請教。

  個人習禪多年,主要的方法是將觀呼吸和四念處用在日常生活中,透過呼吸讓我們察覺自己的身心狀況,並在對境的當下息滅自己的貪瞋無明習氣,讓修行與生活一體不二,覺性觀照習慣之後,就能以自性起用。

  修行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也就是如實面對生活作息中要處理的事情,例如吃飯、喝茶、走路、跑步、洗衣、掃地等等,以覺性觀照這些作息的肢體動作,進而觀照身心五蘊的生滅相,久而久之也能徹見萬法的本來面目。

  蓮花生大士在其《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中開示當下的覺性說:「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跡;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生命只在覺醒的當下,生活如果沒有覺性就猶如在夢中。

  靈訓問歸宗和尚:「如何是佛?」歸宗說:「我現在跟你說,恐怕你不信!」靈訓說:「和尚你老實說,我怎敢不信?」歸宗說:「你就是佛!」一般人只因為隨聲逐色、只因為執著妄想而成為凡夫。只要我們能歸本溯源,念念不離自性,每個人都是現成佛。

  願一切眾生都能在當下覺醒,念念不離自性,安住在清淨的自心中,無憂無惱,自在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