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制度應尊重人權----珍惜醫療資源

誠品保險經紀人股份有限公司資深經理 陳麗惠
  天賦人權,想必各位都耳熟能詳。所謂人權,是源自於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尊重,乃至於全人類、國家及地球生態的尊重與愛護。

  全民健保制度自民國84年3月開始施行。這些年來,確實造福了許多清寒的重症患者,建構了穩固的社會安全網,且其採全民強制納保方式,旨在增進全民健康與公平就醫。但制度都有改革的空間,最近政府再進行健保制度的改革,應該集思廣益並要有深入的研討,此次改革務必杜絕任何全民健保的弊端,千萬不可將健保問題政治化,期盼當初健保施行美意能夠延續。

健保就醫人權

  日前,基隆一婦人得乳癌,以為鎖卡不敢去看病,而導致喪命的悲劇。雖然全民健保的性質為強制投保,人民有繳交保費的公法義務,但根據大法官解釋(釋字472號) ,對於無力繳納保費者,國家應給予適當之救助,不得逕行拒絕給付,以符憲法推行全民健康保險,保障老弱殘廢、無力生活人民之旨趣,不能動輒「鎖卡」,逕自讓民眾喪失就醫權利。此外,民眾對自身就醫權利瞭解甚少,加上醫療品質資訊缺乏或不易解讀的情形日益嚴重, 常引起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或是無法就醫的困境,政府應多宣導民眾就醫權利以避免類似的悲劇再發生。

二代健保法案又倉促成形

  台灣的二代健保法在府院高層一聲令下,三周即完成初審。二代健保關鍵條文多數保留,朝野協商過程又不對外公開,僅以資本利得是否該納入健保所得計費範圍的討論,官員上下午說法不同,衛署及財稅單位各有各的看法,就不難發現行政部門規劃倉促,欠缺橫向聯繫。對於一個牽動制度存續、社會正義、民眾負擔等多面向議題的重大法案,是否該採納多方意見,如果又這樣匆促通過草案,難免令人難以接受。

民眾的就醫習慣需改善

  受到人口快速老化、醫療科技進步、民眾需求增加等因素之影響,全民健保支出總額從一千多億成長到四千多億元,使得健保財務捉襟見肘。政府應讓人民能了解健保是在有限的財源下提供醫療上的基本需要,並非滿足其完全的需求。而民眾的就醫習慣上都有品牌崇拜的心理,無論大病小病都往大醫院跑,認為到大醫院比較安心也較有效,在用藥習慣上認為看病一定要拿藥,而且拿藥也不一定吃,只是認為拿越多越划算,不會白繳健保費,這種不成熟的就醫觀念是需要改善的,因此多多宣導少吃藥、多運動、多休息的觀念,來杜絕醫療資源的浪費。

醫師自我核心價值的再教育

  前陣子爆發多起醫院或醫師詐領健保費事件。想想能考上醫學院當醫生的都是全校學業名列前茅且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社會地位崇高,很難想像會有多起這樣的事件發生。傳統觀念中,醫師行醫助人的形象突然被扭曲了,醫院或醫師不應以營利為最大目的,變成賺錢本位的一種商業行為,醫生的核心價值不能被金錢利益取代。

  由於醫療資訊的不對等,一般民眾對於所接受的醫療服務,無法判斷其品質的好壞,因此醫生除扮演著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對病患來說也是醫療決策的主導者,應避免誤導病患的需求,為了增加收入,使用與病情無關或完全沒有效果的醫療行為。所以醫師自我核心價值的重建是很重要的,應把「濟世救人」的傳統醫德、神聖的救命醫療使命奉為圭臬,珍惜健保資源才是。

健保財務失衡財務捉襟見肘

  強制實施所得再分配或社會資源再分配,以救助不幸罹患傷病者,達成社會政策目的。看似濟弱扶傾的收費方式,以衡量經濟能力收費而非衡量醫療需求收費,本來就顯失公平。

  政府二代健保之改革,僅關心健保財務「收入面」,由經常性薪資改為總所得為計費基礎,對廣大中產階級做負擔重分配,達到彌補健保財政缺口為要,而非對如何抑制道德危險,積極對健保「費用面」提出結構性改革,檢討衡量有效率的健保制度標準,如針對健保備受詬病的財務黑洞、醫療品質黑箱等問題、違規事項,或者以自負額共保比例控制醫療資源浪費,就是再來三代、四代也無法讓健保停止虧損。

結論

  所以社會福利制度及法令制定原意在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的安全需求,但供給者和使用者須達平衡──也就是收支平衡,健保一旦破產或保費提高到令人無法負擔,受影響的不只是就醫人口數,所有的特約醫院也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因此唯有政府、醫、病三方彼此尊重落實人權──國家在制定法令時縝密周延,不參入任何的政治考量;醫療院所審慎使用醫療資源;民眾就醫習慣的檢討改善,當用則用當省則省,全民健保才得以避免陷入財務窘境,人民可以減輕保費負擔,醫院可節制醫療資源又環保,也唯有如此,方能提升人民對國家尊敬,人與人之間彼此的信任及對地球生態的愛護。

  包括政府在內,所有的人對於基本人權都有知的權利與共同維護的義務,全民健保的制定與執行只要以維護人權為原則、合理規範依法行政、查察嚴格、醫師守法、病患教育水準提高、互相合作無間,這樣不僅能使它成為世上最成功的全民健保制度,同時才是解決健保財務困境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