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性的力量才可以支持學校的發展

常春藤高級中學文學博士 李園會

1. 可畏的老師是學校最需要的成員

  我的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加入少年足球隊,這個少年足球隊是把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依照各學年別組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負責的教練,不過教練都是志工人員。夏季舉行集訓時,父母也可以陪同參加,我也參加一天一夜的集訓,觀摩他們的練習情形。

  結果我發現教練非常溫和,隨意亂動的孩子非常多。不是踢打弱小的孩子,就是教練的話也不理不睬。如果我是教練,我一定會大聲斥責他們。但是那位教練卻只用溫柔的話語勸說這些孩子。

  晚上有和教練一起喝酒的機會,於是我發表個人的感想:我說「我從教師的體驗發現,如果老師只用溫柔的勸說,孩子很難自我控制。參加團體的比賽時,一定要有最低限度的禮節和規矩,但是當孩子們不遵守規矩任意行動時,我認為這個時候最好要大聲斥責,清楚地告訴他們不可以做的事就是不可以做。」

  教練已經跟今日年輕的教師一樣,都認為不該大聲責罵學生,應該用溫柔的勸說。至於如何打學生的屁股,或用拳頭捶打學生,他們連想都沒有想過。因為如果教師做出那樣的動作,母親恐怕不會原諒教師。

  最近世界各地,對待孩子的方式大都呈現母性的溫柔方式。其實,特別在學校這種場所,父性的要素尤其有其必要。因為如何讓孩子知道不喜歡的事也要忍耐去做,不可以只考慮到自己一個人,這時老師必須要表現強制的姿態。當然有時候也要視狀況接納孩子們的意見,此種母性的要素有時也有必要。

  大體來說,在學校裡面父性要素要佔七成左右。但是在家庭裡面則相反,母性的要素要佔七成,父性的要素則佔三成即可。

  如果沒有父性的要素,從學校的團體到更大的社會,都不可能維持秩序。現今的小學幾乎只存在著母性的要素,但是從前卻不是這樣。我從前的級任教師可是非常令人畏懼,都是父性要素非常強的人。

  今日,小學應優先考慮的事是如何維持教師與學生之間得關係,以及如何扮演好學校的角色。如果不論孩子多麼吵鬧,仍然接納孩子得這種狀況,只想用溫和的語言勸服他們,這才是使班級秩序崩潰的原因。

  為了使班級秩序維持安定,就必須要強迫孩子們遵守必要遵守的規則。同時也要讓孩子們覺得老師非常可怕的那種力量,否則就很難維持班級的秩序。因為孩子們使用口頭上的勸說是不會聽進去的,他們往往會隨著自己的欲望任意亂動,所以必須要有教師的力量才能導正他們的行為。

  例如,怎麼樣勸說孩子們都不聽的話,現在當然不能以拳頭相向,但至少要大聲嚴厲怒斥,告誡孩子如果再犯的話,就請父母來,把他們現在所做的事再做一次。讓孩子的父親或母親來作論斷,這也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最重要的是,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老師要使用父性的話語,讓學生知道老師與母親不一樣,是很可怕的。

  由於畏懼老師,學生就會暫時安靜不說話,或是乖乖坐好,這樣不斷反覆多次之後,學生就會慢慢地養成自我約束的能力。

  小學的教師們如果不表現出父性的特質的話,恐怕就難維持班級的秩序。中學也一樣如果不讓學生畏懼老師的話,學校的秩序也就無法維持。有的學生會欺負溫柔的老師,不聽老師的勸說,但是要讓學生知道如果吵得太過分老師就會變得很兇,因此,他們就會就此打住。也就是要建立教師能夠忍受的共同最高限度。因為只靠一個老師的力量是不可能維持全校的秩序。

  問題是教師們對於現況的改變也不一定很清楚。由於隨著社會的變遷,學生也有所改變,不可能再延用從前的方法去對付學生,我們不能假借教師沒有力量,就可以放任不管。校長也不能只顧慮教師個人的能力問題其實問題不是那麼簡單。因為在學校的現場,只靠個人的力量恐怕無法完成任何事情。事實上,要建立學校教師的共識,和支持學校作法的家長的力量,才能發揮學校教育的力量。

  在一所安定的學校裡,也要有幾位擁有父性要素的教師,這些教師不時大聲怒斥學生,在全校集會上大聲發號施令,當著全體學生面前責罵說話的學生,才能夠建立支撐學校的基本規矩。

  但是,對於上述的道理,許多教師都不一定很清楚,大多認為必須靠個人的力量才能達成目標,因此這些令人生畏的教師一旦轉到其他學校,學校的秩序就開始大亂起來。

  最近,在電車中有些孩子到處亂跑,父母也不加以制止。在家庭中,孩子不聽父母的話,父母也不敢狠狠地大聲怒斥,更不會教孩子要有替他人設想的概念,孩子們都以為可以依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做即可,由於這樣的孩子大量進入學校,因此,教師一定要有面對如此嚴重事態的心理上的準備。
教師更應該充分瞭解自己以往的教育方式已不在適用,更應瞭解可以運用的方法也大大地減少。如果教師們不去冷靜地觀察現實的狀況而貿然行動,只會使現況更加混亂而已

2. 學校存在著壓力是理所當然的事

  對不安定的學生該怎樣處理,也許不會有很好的方法,只能讓處於各種場合的教師,直接面對學生,尋找自己最是當的方法去處理,不可能概括或一般化的簡單原理。同時要覺悟此種狀況會一直延續下去,不會很簡單地就會好轉。

  有些人認為學生對學校生活產生不滿時,應該好好聆聽學生的不滿,並好好向學生說明讓他充分瞭解,並改變學校的措施使它符合學生的要求。

  此種作法基本上是錯誤的。當然,在學校生活中,很多場合學校必須聆聽學生的意見,但是首先我們卻要讓學生知道學校不是讓他們可以任意自由的場所。

  我們必須要深入探討學校在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對學生而言,學校的定位是什麼,如果不深入整理探討,就會造成更大的混亂。

  有些人認為學校帶給孩子們太大的壓力,但是,首先我們必須思索何謂「壓力」這個問題。

人一出生就必須生活在家庭和社會之中,一定要承受許多從外界來的強制力。當然有時難免會感覺厭惡,並承受壓力,這是理所當然會發生的事。因此,強調壓力是不好的說法完全沒有意義,因為人要生存就必須面對各種的壓力。

  面對各式各樣的壓力時,最重要的是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克服力、忍受力和解決的能力。但是,當學生受到壓力時,我們往往會強調如何解除學生的壓力,如果強調此種作法,絕對無法培養學生獨立生存於社會的能力。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克服壓力的能力。因為缺乏此種能力,學生就無法面對從外部來的各種壓力,並作良好的適應。不是被壓抑躲進自己的內面,就是對外部的刺激過度敏感,甚至產生強烈的攻擊行為。教師一般無法直接處理這種因壓力所引起的問題,因為這是心理醫生或精神醫生的工作

  此外,許多人也認為教師必須好好聆聽孩子們的意見,並設法去了解他們,這種說法也不一定很正確,因為近來所謂孩子們的意見,大多是學習媒體的報導,或把大人所說的話當成自己的意見而已。因此,對於那些強調要重視學童的意見的大人們,我們希望他們要站在大人應負起責任的立場,重新去判斷對待孩子的態度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