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談族群尊重

聯合國NGO世界公民總會義工 蒲宜佳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族群意識:小孩天生就會歧視」,作者提出了很多學者的研究和他自己的體驗,文中寫到美國父母認為成長環境有很多機會接觸到不同族裔、不同文化,環境本身就會是訊息,所以不必和小孩談族群,事實上不談也比較好。只要讓置孩子於多元族裔的環境中,就會懂得和其他族裔相處而且不分你我。但研究多指出,那只是幻想,事實並非如此,現今校園種族歧視依舊無法有效改善。

  作者以前也和大部分的美國父母一樣心態,所以幫孩子選了一家族群多元的幼稚園,以為讓孩子從小在多元的環境,自然不會有歧視的情形發生,也從不利用電視的人物或學校師生來跟孩子談膚色,直到孩子快五歲時,有天在路上洋洋得意大聲的指著街上的人說:「那男的是非洲來的,那女的也是非洲來的。」作者覺得很丟臉,後來孩子又提了好幾次膚色的事情,會用膚色來分「我類vs.他類」,孩子在尋找認同時,膚色觀念就會跑出來,會選像自己膚色或髮色相似的球員來支持。文中說明「小小腦袋本來就喜歡做分類,孩子本性就是會把眼中所見的例子推而廣之,把它想成常規。」

  一邊讀「族群意識」這篇文章時,想起了某一天,和當時年紀三歲多的小姪子到便利商店買東西,因為小姪子累了,懶懶慢慢的走著時,看到一對黑人母女到櫃檯結帳,就眼睛一亮的指著說:「姑姑你看,黑人耶!」我心一驚,沒遇過這種情況,傻了2秒,該怎麼辦好...幸好對方沒聽到,趕緊小小聲的告訴他:「看到很好奇的事情時,先小小聲告訴姑姑,可以的話姑姑會說給你聽。」一邊牽著小姪子的手一邊簡單跟他解釋:「你看我們皮膚是什麼顏色?黃黃的,我們是黃種人。住在不一樣的地方,皮膚顏色會不一樣,我們住的地方不會太冷也不會熱到不行,所以黃色剛剛好;如果是在太陽很大超級熱的地方,有些人的皮膚就是黑黑的,才不會被曬到皮膚痛;有些住在很冷很冷的地方,他們皮膚就白白的。所以皮膚顏色會不一樣,如果看到不一樣顏色就大叫的話,別人會嚇一跳喔」一時之間,真不知怎麼跟小姪子說明才好,因為我也以為,只要平時說故事書時,讓他知道世界上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國家就好,並沒特別跟他解釋過不同種族和膚色的事。還有,3歲多的小姪子,已經很會幫他的小車車們分類,不管是以顏色、車種、車款,分完還會講解給大人聽,而且,在眾多卡通角色裡面,一眼就喜歡髮型、膚色跟自己最像的DIEGO,他覺得DIEGO最帥!原來,小小年紀就已經開始用分類觀念來尋找自我認同了,所以,其實從小就要讓孩子知道且學習尊重每個人,尊重不同文化,不然,等小腦袋自行分類固定後,要改就難了,因為文中討論到,孩子在五歲時對區分已經很強,七歲更強,所以,學者對小一生進行跨族群的團隊學習時成效顯著,快速拉近了族群距離,不再只是跟自己同種族的孩子交朋友,但對小三生卻已是對牛彈琴,因為他們對族群的觀念早已建構完畢。

  「要和孩子談族群,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說清楚講明白,而且要用孩子能懂得語言。」不要害怕或擔心太早跟孩子提族群的事,不然,以美國這麼積極的推行學校族裔混合政策三十年了,為何種族歧視並沒有因為種族融合而改善,種族歧視的問題仍然相當嚴重,就是因為父母不敢談也不想談,以為等到孩子大了比較會分辨是非再來談,卻已經喪失了讓孩子理解的最佳時機,學者提醒,從三歲開始就可以和孩子談。

  雖然台灣不像美國這麼族群多元,但比例越來越高的新住民家庭的新台灣之子,在學時會有被歧視的問題,例如被嘲笑為菲傭、泰勞,或被吐槽「滾回印尼去!」,對於新台灣之子的出現,除了政府必須積極規劃各種講習、講座,社會各層也正在學習接納。小姪子再過2年就要上小學了,也將是他會面對的問題,現在就可以讓他慢慢了解,他未來的朋友裡面,有一部分可能爸爸或媽媽是來自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說不一樣的語言。會講不同的語言,是件很棒的事,因為小姪子對語言很有興趣,而且,來自不同國家,就有不一樣的童話故事或是沒吃過的新奇料理,或經由旅遊雜誌、節目讓他看到各國不同風貌....等等,用孩子覺得有趣的角度和可理解的範圍,欣賞不同文化的差異,學習用正面的態度來建構對族群和對每一個人的尊重。

參考資料:
1、「教養大震撼 NurtureShock」作者:波.布朗森、艾許麗.梅里曼
2、暖暖代誌 第105期「新台灣之子:問題?契機?」文:張怡芳、曾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