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災難的管理模式與模擬模型的重要

南亞技術學院資訊工程系副教授 羅裕群

  時間邁入第二十一世紀,細數至今的十年間發生的一件件自然重大災難,每一件都令人感覺心痛與悲傷。每一次一件自然災難的發生,都有許多的生命與家庭遭受到難以承受的創傷,這些傷痛不僅立即的傷害災民,甚至會影響著這些人一生。我們藉由電視等各種媒體的傳播,用自己的眼耳體會到這一切:看到令人淚下的畫面、看到蜂擁而至的救難志工、看到堆積如山的救援品、看到屢創新高的捐款金額;可是也同時看到了救災行動的緩慢混亂、災害情報的紛雜零散、相關單位的推委卸責、與災後復原的各種指責與反省。如果這些自然災難是百年或數十年才遭遇一次,或許可以就這麼讓它過去,但是事實是這些重大自然災難的發生,似乎有越來越頻繁的現象,類似的景象與指責一再的重覆,心酸的畫面總是一幕一幕。防災救災行為與規畫,已經成為整個國家社會必需面對的課題。

  檢視這十年發生的重大自然災難(表一),每一件重大的自然災難形成都有著一些特徵,這些特徵包括有:1.快速形成或快速轉變,例如地震,一下子災難就已形成;豪雨,幾小時之中就造成淹水。2.混亂與不規則的行為,例如颱風路徑預測,降雨量預測往往都與實際數據相差甚遠。3.災害本身不太嚴重,衍生的效應才嚴重,例如颱風本身不強,但衍生的洪水、土石流、農災等往往才對民眾造成嚴重傷害。4.災害本身的獨特點,例如百年來最大的豪雨,從未降雪的南方發生暴風雪,或在天氣應該轉溫暖時卻還是嚴寒等。這些特徵造成大眾反應不及,政府無計可施,每一次的災難都是在意料之外,每一次的災難都是百年難逢,似乎只能用祈禱來乞求上天的保佑。

表一、1999年以來讓我們難忘的重大自然災難(內容整理自維基百科)


時間

自然災難名稱

屬性

程度

災難地點

死亡(失蹤)人數

受傷人數

1999/9/21

921大地震

地震

7.3

台灣南投

>2400人

>11000人

2000/10/30

象神風災

颱風

中度/2級

北台灣

約96人

約70人

2001/7/30

桃芝颱風

颱風

中度/3級

花蓮,南投

>210人

約190人

2001/9/16

納莉風災

颱風

中度/3級

北台灣

約100人

 

2004/7/1

敏督利颱風-七二水災

颱風

中度/4級

台灣中南部

約40人

 

2004/12/26

南亞海嘯

地震

9.3

斯里蘭卡附近太平洋

約30萬

>50萬

2005/8/25

卡翠娜颶風

颶風

5級

美國南方

>1800人

 

2005/10/8

克什米爾大地震

地震

7.6

克什米爾

約9萬

約10萬

2007/8/15

秘魯大地震

地震

8.0

秘魯

>510人

>1600人

2008/5/12

汶川大地震

地震

8.0

中國四川

約85000人

>37萬

2009/8/8

莫拉克颱風-八八水災

颱風

中度/2級

台灣南部

約700人

 

2010/1/12

海地大地震

地震

7.0

海地首都太子港

>22萬

約30萬

2010/2/27

智利大地震

地震

8.8

智利

>1200人

 

2010/4/14

青海大地震

地震

7.1

中國青海省玉樹縣

>2200人

>12000人

  當這些重大災難越來越頻繁時,政府也逐漸在這幾年把防災與救災業務常態化,各種民間與慈善機構也從經驗中自行建立了救災救濟系統,在商業中也有針對災難發行的保險,與量化計算自然災難的風險模式被開發出來。這種情況說明對於自然災難,大眾已經開始面對與學習,瞭解當人類過度使用地球後,自然災難是大自然的反撲,未來恐怕無法避免會有更多的自然災難發生。所以在自然災難的威脅中,學習在災難發生之前,從事防災的準備;在災難發生的時候,正確且迅速的反應,保護自己來減少傷害,同時評估可能的發展;在災難發生之後,有效的復原與重建,這些都是必需認識瞭解的題目。

  對於自然災難的學習,首先是要將自然災難使用科學的方式來描述,這些科學的描述方式稱為災害模型(disaster models)。使用模型來描述自然災難有以下的優點:1.模型可以簡化災難中複雜的事件,有助於釐清災難中的重要元素與雜訊,這點在面對災難須即時反應的高壓中特別重要;2.當我們對比模型與災難過程中的真實現況,可以更清楚的瞭解災難目前所處的狀況,有助於明白為何造成災難,與應如何有效完整反應;3.模型是把災難事件量化的基本條件,有了模型存在,收集相關的量化資料才有價值;4.有一個使用文字與科學記號表示的模型,同時也建立了一個基礎去瞭解災難中所有涵蓋的元素。其實每個人在做決策時,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個模型,有些是從經驗去建立,有些則由習慣規則去建立,當大家的模型不同時,決策就會有混亂與差異,所以當共同有一個使用文字與科學記號表示的模型,就可以避免決策的混亂與差異,也有助於整合救災、災後復原等的工作。5.模型也助於解釋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與後續的發展,若模型可以完整的表示一場自然災害,則在災難過程中的決策就可保證是有效的。

  目前普遍被討論的災難模型,可被歸納為過程導向(process-oriented)、系統功能導向(system-oriented)、與過程與系統整合(integrated)三大類的災難模型。這三類的模型各有其特點與作用,過程導向是以災難過程時間的角度來建模,系統功能導向是以災難需求的角度來建模,而過程與系統整合則為以災難全方位管理的角度來建模。

  由於過去百年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過度使用,造成目前的自然環境變化越來越不可測、越來越極端變化,也越來越變化快速。在世界各國對於保護地球的作法至今未能一致,我們必需要積極開始學習自然災難:瞭解自己本身面對的風險有多少;建立適當的災難反應計劃;以及當災難發生時,各單位與個人都知道自己該做的事。這也就是要建構一個整合自然災難管理與模擬的模型。有了這個整合模型,後續的災難管理模擬可以依據其架構發展,因為模擬與管理是分開的,這樣會使得所開發的模型可以與其他模型互相整合,或者可以使用他人開發的模擬或是管理部份模組,使得開發時間會縮短,模擬模型功能更完整,管理災難機制也更完善。

  建立災難模型也是幫助研究者更深入瞭解災難的方法,有了災難模型之後,後續的管理措施的執行、各種數值資料的度量、或是各種災難的特質,才可以有效的分析與比較。

  管理機制在災難模型中要被考慮。管理機制分為三個層級,每個層級的工作簡言之,最內層為災難管理,是處理災難本身影響的人事物;中間層是危機管理,除了災難本身影響的人事物外,還考慮到其他政治、外交、民心等的影響;最外層則是風險管理,是以買保險的心態,在有限的資源下,為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做各種的預防。

  建立符合實際需求的災難管理模式與模擬模型是目前的當務之急,這種工作是必須要提前規劃、長期修正的,因為只要遇到一次的自然災難,如果在事前有預防、事件之中有準則作法、在事後有計畫復原,當可將災難的傷害減至最小,讓許多的辛酸畫面不再出現,這將是尊重人權的最佳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