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工作者的應為與作為

台北縣碧華國小校長 蔡寶俊
一、認清教師角色的轉型──從被動角色到主動角色

  現今,一提起對教師的印象,許多人不加思索地就將它和保守、安於現狀、封閉、與社會隔絕等批評劃上等號。其中原因固然多重複雜,過去近四十年的戒嚴威權體制恐怕最難辭其咎。長久的戒嚴統治,使得教育淪為統治者遂行其政治目的的工具,其中受害最大的恐怕就是教育工作者和一代代無數的受教者。如果教育最大的職責在於開發受教者的潛能,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教育者本身都受到多方的限制,根本無法發揮出積極的教育功能。

  教師在面對種種的傳統束縛與限制之下,以及現今社會的急遽變遷、教育生態的丕變以及教育改革的持續推動……等等的衝擊,對教師角色的轉變應有另一番新的認知。個人認為教師有下列的角色轉變:

(一)由教育改革的執行者轉變為推動者
  人才繫於教育,而教師則是教育成敗的關鍵,也是教育改革的主體,更是教育改革的推動者。

(二)由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轉變為催化者
  教師的角色不再是「教書匠」,而是擔當「學習催化者」的角色,從旁指導學生,不斷尋求新知識。教師亦不再以權威的主導者身分決定學習的模式,而是從學生的立場出發,以學習理論為基礎,配合適當的教學模式,令學生更有成效、更愉快的學習。

(三)由課程教學的實施者轉變為設計者
  課程與教學內容方面,教師不會再受教科書束縛,而是根據學習目標和學生的能力,設計適切的課程,因材施教。

(四)由教學資源的使用者轉變為開拓者
  新世紀的教育不再受教室和學校的局限,而是由教師積極發掘和爭取社會資源來支援教學工作,讓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社會,通過實踐和個人的生活體驗,去掌握書本的概念,從而領悟真理。

(五)由家長參與的排斥者轉變為合作者
  教師亦會與家長緊密聯繫,協力培育下一代。只有通過親師的衷誠合作,我們才可以讓學生得到全面而均衡的發展。

(六)由學生行為的形塑者轉變為楷模者
  在個人修養方面,由於教師是學生的典範,應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

(七)由終身學習的被動者轉變為力行者
  教師亦要終身學習、自強不息,並且注重個人的儀表、修養和專業操守,以求真正做到言傳身教。

二、體現教師新角色的思索──教師專業觀念的改造與再生

(一)由知識的轉運站變知識的領航員
  知識的價值不在於知識量的多寡,而在於知識能不斷的傳遞流動,在這過程中,使得知識不斷增值與更新。在學生知識來源多元化,不再視教室或學校為知識單一來源的時代,長期一直扮演知識的轉運者角色的教師們,在教學活動中,逐漸由Learn  to  know變成Learn  how  to  learn,使得教師不僅僅是轉運者,同時兼具創造者、領航員。課程的師生互動模式也由單人單工變成多人多工(multipletasking),學習內容不再偏重學到什麼東西,而是蒐集、分析、管理及使用知識的策略(know  how),因此指導學生成為知識的經營者或管理者,成為當前新課程重要的能力指標。

(二)教學的內容更具專業化
  當師資管道多元化後,使得更多具有第二專長的教育夥伴進到校園,正逐漸衝擊著以師範體系為主的校園生態,使得原本封閉且單純的中、小學校園生態,產生質的變化。但我們必需正視這些新夥伴以第二專長的優勢,投身於教育崗位,他們正依個人教育以外的專長,為中、小學校園注入一股新力量,透過他們在其專業領域上的認識,學生課程內容因此而有較佳的深度及廣度。此時,教師橫向的連絡與互動就更重要了。

(三)學習社群的建立及知識地圖的成形
  身處於多元、快速、多變的世代,教師應透過各種網路傳媒(如專業網站、E-mail信件交換、專業工作坊成立、主題討論版等)彙集興趣相同、有共同議題的教育專業人員,突破時間、地域、空間及人的限制,形成SIG(Special  interest  group)做專業知識及經驗彙集、分類、流動、分享與互動,建構屬於自已的知識地圖及學習脈絡。這種系統,在教學上能提供及時專業支持系統,在人際關係方面,經由網路的聯絡,更加緊密鍊結,形成強而有力的同儕支持體系,逐漸形成一個虛擬的「社區」。這種系統,有別於以往由上而下的知識傳遞方式、科層體制下的學習制度與組織,以及被動(或者說是強迫)的學習型態。讓學習更具有彈性、生命力及挑戰性。

(四)專業品牌的建立與形象的行銷
  在一般企業中,若要在工作崗位上贏得同仁及顧客的尊重,那就要在其專業領域上,能擁有高度的被信賴感及忠誠指數。在教育工作上亦然。教師透過網路不斷的自我學習、顛覆、重組既有的思維,經由同儕、親師、師生的知識網絡鍊結及互動,重新建立起專業領域的威望與形象,方能在同儕及家長間豎立起特有的品牌。

三、對教師新角色的期許──未來教師的應為與作為

  面對上述問題,希冀未來的教師能夠因應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為教育工作盡一份心力。

(一)奉行終身學習
  發揮從小具有的為學習而學習的導向,因為人生而具有樂在學習的導向。當我們把從事教育改革或者因角色改變而必須學習的材料知識,當做快樂的來源時,便可將學習動機當作教室裡的目標和結構,亦即等於要求學生也樂在學習。教師擁有此態度,整個教室氣氛便是學習導向的氣氛,因為學習導向的氣氛,學生開始能夠享受學習。

〈二〉以學習者為中心思想
  以學習者中心的理論作為教學的架構,學生各得其所,我們便可看到每個學生都有其各自的成就,這樣的教室氣氛是一個和諧、愉快的氣氛,是學習者中心的教室,學生會主動學習,教師角色不再是課堂上的講授,而是讓學生實際動手、多思考和多創意。

(三)建構團隊合作的學習
  讓學生透過合作團隊方式學習。每個學生有其專長,每天上課時學生可以自問:「我能貢獻什麼?」,因為要將專長貢獻給團隊成員,所以學生便會準備,成員便可以互相學習。

(四)師生相互學習成長
  要能改變對自己和對學生的看法,因為現在的學生透過網際網路能找到各種五花八門的資訊,學生差異性提高,教師的資訊權威將不同以往,所以,教師要和學生一起成長學習,這種師生互動的學習模式會讓教師不斷成長,亦讓學生學習互相尊重。

(五)具備網上學習能力
  必須學習有效使用電腦,自己能夠「網上學習」,並同時促動學生的「網上學習」,教師可從自己家裡做起,在家進行上網,搜尋跟個人和家庭有關的資訊,並且使用網際網路和親友溝通、互動,將這樣的成功經驗帶進教學中,如此將讓使用網際網路的教學具有更大的意義。

(六)啟迪學生多元智慧
  將多元智慧的概念融入各科的教學,將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作為教育的目標。

(七)參與學習型團隊
  可以成立或加入學習團隊,此學習團隊可以是校內、跨校、社區或在網路上進行,可以主題或問題為中心,教師互相分享、互相解決和互相創造。

(八)傳播『教育愛』
  以「愛你所做、做你所愛」當作生活或教學的目標,讓快樂的感覺引導因知識經濟的來臨而必須轉換的角色,同時,亦將這種快樂的感覺傳染給家人、朋友、學生和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