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公民所需的媒體素養

國立政治大學經濟系學生 宋侑軒
  根據統計,每一個人平均每天花二至三個小時在看電視,假設一個人的壽命是70歲,那麼人的一生中,就有大約九年的時間是在看電視,聽起來其實非常嚇人,平常當作紓解壓力、放鬆的電視,居然占了生命中那麼一大部分,既然每個人用了這麼多的時間在看電視,我認為基本的媒體素養是必要的,因為電視傳達了非常多的訊息,有好的也有不好的,要如何篩選不好的訊息,吸收好的訊息,這樣花時間在這上面才有意義。新聞、廣告、綜藝節目、連續劇等都是電視的一種形式,為了避免範圍過大,在這篇文章中我想就新聞這個形式來討論。

  美國的語言學家Ludwig Wittgenstein曾說過「媒體的限制,就是世界的限制」,這句話對每天都會收看新聞的我對這件事特別有感觸,台灣的新聞媒體因為擁有者、廣告主、消息來源(政黨、政府)、政治立場、同業競爭及黑道等而導致在新聞報導角度不同,若是長期固定觀賞某一台新聞的人那他看事情的角度就會不夠全面;但也可以說特定立場的傳媒往往是讀者培養出來的,根據哈佛大學"the market for new"研究指出:不同信念的讀者,會選擇性閱讀立場不同的新聞訊息,以加強自己的信念。

  另外,台灣的新聞大多數是政治新聞、社會案件或是名人緋聞,曾有人笑說:「新聞的定義就是"裸體加屍體"、"醜聞加緋聞"」,雖然諷刺,但是卻滿符合一般大眾對新聞的印象。我因為修課的關係,每周必須固定觀看日本NHK新聞,就我每次觀看的經驗,在一個小時的新聞中,只會有一、兩件的社會案件,大部分的時間是報導日本國內要聞、國際情勢及體育賽事,報導國外新聞時也會派記者親自去當地採訪,像是泰國紅衫軍的暴動,雖然危險,仍然可以看到記者在當地傳回來的畫面,相對的在台灣的新聞中卻大多是引用日本NHK、中國CCTV或美國CNN的畫面,並沒有真的派記者到當地,雖然也許是因為經費的不足,不過若沒有深入當地,又如何能做出最完整的報導呢?還有就是令很多人詬病的,常常在災害現場看到記者追問被害人家屬問題,而這些問題不乏是「心情如何?」等令人搖頭的問題,先不論問題的內容,每個人都有肖像權和隱私權,要訪問每個人都必須經過同意,我看NHK時,就連後面經過的路人都會幫他的臉打馬賽克,我覺得這是基本的尊重,不只尊重每個人的心情,也要尊重每個人的權利。

  即便台灣的新聞媒體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其實現在也可以看到這些媒體有一點一點的在進步,像是今天早上我就看了有一台的記者向北韓申請記者證深入採訪,雖然申請記者證的過程繁瑣,並且在北韓採訪的一舉一動都被監視,甚至內容都要經過當局同意,但是他們還是努力的將這些內容傳達給觀眾,替觀眾揭開北韓神秘的面紗,這就是很令人讚賞的,常常聽到有人說:「就是因為觀眾愛看所以才會播這些新聞」,但是我還是相信大部分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當有一台開始改變原本的報導型態,必定會為整個新聞界帶來更好的轉變。

  最後,我相信每個人觀賞新聞都是為了尋求有用的資訊,所以在觀看新聞時必須要先了解媒體的資訊並不全然真實地反映世界,媒體的訊息都經過複雜的篩選、包裝、選擇及組合,加上台灣的媒體因為惡性競爭下而過度重視利潤,又缺乏足以平衡商業的公共媒體,所以我們不能全盤相信所看到的訊息而是要思考它價值,並且多看多比較,當個客觀、獨立的第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