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哀矜勿喜談尊重

國立宜蘭大學學生 謝松言
  我有一位非常close的親戚,姑且稱呼他是曉明。

  曉明自幼即被母親呵護在手掌心上長大。國小、國中階段,成績都是非常優異,簡單說就是名列前茅;才藝方面也有多項表現,尤其是書法--曾參賽、得獎,每當看著他順著筆鋒書寫著一手好字,真叫人讚嘆。

  升上高中後,曉明遭遇到校園霸凌。有一群同學常常會差他跑腿去幫忙買些飲料、食物,墊付的費用都一去不回。有時,那些人還會故意用話去激怒曉明,惹到他抓狂,再找理由動手修理他;有一回,事情鬧大到對方的家長們登門道歉,可是事情繼續惡性循環...。

  這種遭遇,曉明不知該怎麼回應。於是,他將事情寫在週記中,而老師的反應卻是直接(把週記)拿給全班傳閱。

  老師的輕率處理,引動家長怒氣。曉明的母親滿腔怒火地來到學校,老師卻以推託之詞回應。她於是轉向校方高層尋求正義與支持,校長表示理解家長、也同情孩子遭遇;教務主任允諾以「轉班」方式協助處理。而同年級的其他老師們,擔心若自己收下了這孩子,會開罪原來導師,紛紛婉拒學校的轉介。

  事情最後不了了之,加害者與受害者在驪歌聲中,離開校園。

  而好好的一個孩子,從此就走了樣。

  生活上,多了許多以往不曾出現的習慣。

  比如:放一雙鞋,那手連同鞋...一直在鞋櫃裡進進出出很多回;洗澡...需要兩小時以上;會重複搓洗同樣的地方,讓人幾乎覺得:非得搓得皮開肉綻...他才會認為洗乾淨了。聽說,這樣的狀況,有一個名字,是:「強迫症」。

  曾經有人質疑問說:「這孩子一定有問題,別人才會欺負他。」

  這就好像是當社會新聞報導:某人走在路上,卻莫名奇妙的被K,結果可能是他得罪了人(或者對方認錯了人)。而某些讀者會說:「為什麼不是別人?卻偏偏是他?他一定有問題。」其實,這都屬於「事不關己」的風涼話,不但於事無補,甚至會給受害者與其家屬帶來再次的重傷害。

  其實,每一個不幸中,都有一段心靈的陰鬱與哀傷。止息傷痛不是容易的事,想要復原更需耗費時間、精力。所以,請不要說著事不關己的風涼話、甚至在傷口上洒鹽。若能將心比心的體會:「如果這是發生在我家人身上...」就比較容易感受...。

  對於這世界上的苦難,但願我們都能學會:哀矜勿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