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出懂得尊重與包容的青少年

桃園縣立經國國民中學總務主任 田應薇

  網路電子郵件流傳一張桃園縣孔廟的智慧祈願卡,稚氣筆跡寫著「我希望黃某某考試最後一名」,在這接踵而至的考試季節,在數以千計祈求考試順利的卡片中,應該是一個獨特而值得探索的現象。

  在學校環境中,學生同儕們互動頻繁,常有權力衝突、公平對待、人際競爭等問題的產生,要如何尊重他人並保障自我的權利成為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尊重」與「包容」是人權的基本概念與核心價值,教育所要帶給學生的就是學習尊重與包容以及落實在日常生活的能力。

  所謂的尊重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權,包容就是容許有不同的意見與聲音,因此學習如何去「講道理」就成為重要的過程。有些人認為目前教育失敗的原因在於只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卻從不解釋清楚「為什麼應該這麼做」,這種教條式灌輸、流於口號的學習,無法深入人心內化為個人的價值觀,成效必然不佳。

  講道理是一種思辨的過程,這種思考能力是需要引導與開發,更需要環境及氛圍來營造與培養,尤其在同儕影響強大的青少年時期,如果沒有一個好的氛圍讓大家都能勇於思考並且發表自己的意見,也是枉然。學校必須提供實踐力行的場所,提供良好的示範,讓學生有任何疑問都可以透過討論的過程獲得澄清,思索行為背後的意義;我們要解決的不僅只是行為的表像,而是學生內在的情緒與提供發洩的出口,透過這些過程,才能確保學生離開教室後,在面對抉擇時和自己辯論,知道自己抉擇背後的理由與必需承擔的後果,在抉擇之中成長,學習尊重與包容,追求自己和他人的幸福。

  學校教育的重點不應該只重視外在的問題和事件,更應深入人心觸及個人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希望運用各種課程的實際活動及加強學生參與的方法,引導青少年建立尊重與包容的價值觀,在許多權力衝突中,藉由分析和思辨找到可行的平衡點,讓生活中能依據這種價值觀來思考及處理問題。例如有些學生習慣以講髒話表達情緒的不滿與憤怒,如果只是以講髒話事件的表象來處理,只是讓學生學習到避免在師長面前使用這種語言習慣,而是必須進一步了解學生行為背後的意義,引導學生思索語言的意義,意識到適切表達情緒的重要性,才能選擇正確的情緒與處理衝突方式。

  又如在學校當中,幾乎天天都會碰到有關公平正義的事情。如何判斷一件事情公平與否,有時候很容易,有些時候卻不容易。若以傳統學校教育的教條規範,學生不易將課堂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中,所以可利用影片學習將學生帶入日常情境,並由教師針對情境與學生進行討論,釐清學生的概念,並在討論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瞭解實踐的方法。透過「經驗式」、「互動式」、「參與式」的教學方法,設計經驗分享、簡報欣賞與討論、分組報告、正義情境辨別等教學活動,幫助同學們學習如何檢驗這些問題,並且為公平或正義的難題找出解決的方法。籍由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逐漸了解正義在日常生活及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更能有效的培養處理正義問題的能力和智慧。這種教學方式應該是一可行且有效的教學策略。

  當前青少年的感覺敏銳,不斷接收了來自外界多元聲色的刺激,往往還來不及判斷、細細咀嚼就已經歷而過,這些衝突與激盪,自然使青少年產生不少心理困擾,再加上家庭、學校、社會的影響,若欠缺抒發情緒及問題解決的引導,可能就產生了許多的偏差行為。在學校方面,身為教師者不容輕視,學校得為他們出社會後的行為做最後的把關,教師更應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扮演與家庭間良好的溝通橋樑,以改善學生問題,徒然歸罪學生是問題學生,是沒有任何助益與建設性的,學生不需要多一個再加深他們問題的老師與學校。

  因此營造人權教育環境,可以使學生在真誠關懷且互相尊重的環境中,學習有關人權的知識和行動技能,養成尊重、包容的人權態度,能自由的展現自我、接納他人的意見,繼而擁有創造歷史的動力,促使校園人權文化自然的開展。在學校中的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生互動、對話的機會,讓學生不斷澄清自己的觀念,有助於學生自我反省,學習自我成長,建立學生自身的人權敏覺力與批判思考能力。學校內所有的人員需要熟知人權教育的內容,以全面協助學生學習基本權利,建構出校園人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