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輪明月照古今

桃園縣石門國中資深教師 陳筱娟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這是詩人李白<把酒問月>中的兩句,足以描繪今晚我所仰望的夜空:上弦彎月清如明鏡,弧形月尖上掛著一顆亮眼的「金星」,前所未見,好奇欣悅地觀賞這奇特的天文景象,聽專家說要到2012年,才能復見,深感幸運!

  沉浸在如水的月光下,流連仰望穹蒼,不禁想起國中時的課文篇章:「月色入戶,欣然起行,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明亮的月光吸引欲睡的東坡先生,抖擻起精神夜遊承天寺,他將這一晚的迷人月色,化作紙上精采,感染了多少中國學子。此時此刻月娘散發的魅力,讓我的心與千年前夜晚相連結,明媚空靈的月色鋪灑,也曾讓唐朝李白先生的閒情逸致翻湧而說出:「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的千古名句。一樣的月光,一樣的人間歲月,天象如此可親,為何今人少有領會?

  月升月落亙古不變,可是想想我們已經多久沒有「仰望星空」、「舉頭望月」了?工業革命後,人類生活丕變,物慾擴增,以致人人工作更加忙碌,進步的科學產物帶給我們多樣化的生活:迷人的電視劇情,多元的網路花樣,精采的夜生活,在在令人無暇顧盼天際變化!只有在天有異象出現時,才會在媒體大肆報導下,見到大夥兒特地撥空,帶滿裝備,驅車趕赴山巔水湄,彷如朝聖一般地賞月輪光采,或看流星穿夜空,這樣的壯舉,任郊野寧靜也被點化成一場場的嘉年華會,地上哄哄人潮,早已淹沒九霄雲外的繁星光彩了;那古人<月下靜思>的雅興,也瞬間被擊潰,成為一塊塊碎片,飄落大地轉為喧嘩、笑語和垃圾了!

  回憶兒時仰望夜空的光景,至今歷歷在目。閒空的夜晚,各自端把小凳子,依偎在長輩身旁,小手遙指天上星辰,唱起「一閃、一閃,亮晶晶......」的兒歌;點著煙斗的老人家,也不甘示弱地轉述民間傳說:當廣寒宮的神秘面紗被揭起,神仙嫦娥的戲曲就一幕幕地傳唱,多少古老美麗的傳奇故事,就在這種氛圍中誕生:當<月宮寶盒>被掀開的那一剎那,它所流洩出來的驚奇,至今依然被津津樂道。一家人圍坐,陶醉在熠熠星光下,談起個人的壯思逸興,互訴這段日子以來的生活感受,夜空成了全家情感聯繫,力量凝聚的交會處,也是辛苦一天的心靈休憩所。

  自洪荒以來,月光流轉在人間,它看盡多少現代人疊床架屋的荒誕、煩擾和滄桑!人們耗費一生汲汲營營,卻仍然是悠悠忽忽。人與天地越來越陌生,於是有識者就提出「簡單過生活」的呼籲,沒錯!簡單的生活才能有寬闊的空間、寬裕的時間和更寬廣的心胸。心寬、路寬,生活才有餘裕而讓心力徜徉自在。如此才會懂得「用心過日子」;明白知足享用每一天的意義。「簡單」二字?會我們清靜自然的與他人、萬物共處,當我們的心能真正的靜下來,不被物慾牽引時,才能領會造物主帶給我們的啟示。

  古人從觀察天象的運轉,頓悟了人生哲理,而教育下一代子民「敬天」、「畏天」的生活態度。「天」即自然,人們要懂得敬畏與我們共存的大地;懂得感念山川守護的重要;要順應四季的變化。明白天地自然不是為人而生,是人要與萬物合作以求取平衡。天、地、人相生相剋,不能違逆天道,才能呈現「天時、地利、人和」三元一體的盛景。人從天地自然中來,要清楚人的價值,生命的意義,才懂得「珍惜」之可貴。

  古人說:「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洪蘭教授也說:「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珍惜:珍惜光陰、珍惜資源、珍惜生命」知所珍惜就不會破壞;才會懂得愛護。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因為彼此的珍惜,而產生尊重,由於尊重而學習謙卑,「人因謙遜而偉大」,不妄自尊大才有「民胞物與」的襟懷;知道時時反省,方有踏實的作為,古人所謂「仁民愛物」的思想若能徹底實踐,那麼現代人急切喚醒的「愛護地球」,「節約能源」...等等的環保意識,就已經是「為人」的天職,而不須要大聲呼籲了!
近年來全球各地陸續傳來天氣異常的音訊:強震,雪災、洪水肆虐、火山爆發......一件件災難的強度,都足以震撼目前還處在相對安全的我們。這些天然異象是否間接在警告我們:若「天地不仁」,將以萬物為芻狗呢?

  昨晚月色迷人,今夜再度窺探丰采,那知面貌已非!相隔一天,景象全然改觀:一彎弦月仍舊,但是明亮的金星早已飄到遙遠的一方了,兩者之間的距離,根本不是地面上的我所能數量了!今日的弦月與昨日相較,也有所不同。月圓、月缺看似相同,卻迥然有別!此情此景不禁想起唐代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無窮巳,江月年年祇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詩人以大自然的不老,和人生的易逝對照,產生這樣的感慨,而萬古長存的江流月照,與代代更迭的人生相比較,更讓人感到青春的可貴!人在宇宙、時間的長河裡真的很微藐,人生百年倏忽即過,怎不珍惜且謙卑為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