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紀念日在紀念什麼

台中縣豐陽國民中學歷史教師 巫靜怡

人權教育-從「同理心」出發

  曾經在報紙社論版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是二二八事件受難家屬的後代,身為大學生的他,在二二八和平紀念日的前夕,看著同學們正愉快地討論放假一天要去哪裡玩樂,甚至聽到同學說:「YA!太棒了!明天放假一天!」當時他的念頭是:「當初如果不是我阿公在半夜被抓走,如果不是有那麼多人莫名其妙地消失,如果不是我們隱忍那麼多年、倍受煎熬與歧視,你們能放假嗎?」看到此處,我才驚覺到原來我們對於這場人間悲劇是多麼健忘!即使十幾年前李登輝總統已經代表政府向受難家屬致歉,政府也已調查真相並賠償家屬,每年此時政客們爭相發表對二二八事件的反省,報紙刊載紀念文章,各相關單位也舉辦追思活動......等等,但這些「大拜拜」式的活動似乎無法喚起台灣人對此事真實的反省,否則,年輕人就不會如此冷漠地對待此事,讓受難家屬再度感到痛苦。

  公眾人物對歷史的低敏感度所造成的不當言行,都應引以為戒。2001年大陸藝人趙薇曾在南京走秀時有日本軍旗裝的造型,不僅遭到當地人謾罵,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也?此發表對她的公開信;2003年台灣藝人楊丞琳在綜藝節目中一句「八年抗戰才八年!」的失言,造成民眾的反彈;2005年英國王位第三順位繼承人哈利王子,打扮成一名德國納粹軍官模樣參加化裝舞會,英國王室趕緊為此道歉。很多學生與年輕朋友或許以為:「演藝界的目的就是娛樂,毋須太嚴肅!」甚至不清楚為何他們需要道歉。

  上述的例子令我們深思:為何這種『太扯』的事情一再發生呢?教育部早已在九年一貫的課程綱要中清楚指出人權教育之重要性,以及需將人權議題融入各個領域之課程中。然而為何台灣學子們知道這些戰爭事件的年代、經過與結果,卻仍如此冷漠呢?

自覺反省與引導體驗

  首先,筆者認為師長應該對自己的志業有所自覺與反省,才能引導學生關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關心社會。筆者有一位同仁反對四川大地震捐款,甚至告訴學生:「台灣人都救不完,為何要救大陸人?」若身為師長的我們,無法體會人飢己飢、人溺己溺,如何點燃學生對人世間的熱情呢?相反的,筆者的另一群「熱血教師」就曾不厭其煩地設計教學活動,與家長合作,一同利用假期帶孩子們北上觀賞吳念真導演的《人間條件二-她和她生命中的男人們》,學生們對於主人翁在二二八事件時,從淡水河裡撈起幾具被打死年輕男人屍體,不顧禁忌地將這幾具無名裸屍洗乾淨並穿上衣服,最後埋在自家的後院感到震撼。

運用素材引起共鳴

  其次,在升學主義與功利主義的氛圍中,囿於授課時數短少的情形下,一般老師僅能著重知識教育,而忽略了情感層次。中學歷史課本以精簡的文字簡述二二八事件、希特勒屠殺猶太人......等事件,難以以文字撼動人心。筆者在授課時則引述受難家屬的告白,表達他們的故事與心聲,盼學生能想像活在不確定的恐懼中,以及家人隨時可能消失的情形。或引用經典電影《新德勒名單》、《美麗人生》的劇情,分享暢銷小說《偷書賊》的片段,以引起學生的共鳴。每當學生主動告訴我他觀賞或閱讀後的心得,我們都有心有戚戚焉之感慨。

  對於過往發生的歷史事件,雖然自己沒有參與其中,但這種人間悲劇,屬於世界公民的一分子,應該發揮人性的善良,對受難家屬有多一些感同身受的體貼。希特勒屠殺猶太人、南京大屠殺、慰安婦、二二八事件......等等慘痛的歷史記憶,距今也不過六十餘年,受難者與他的家屬都與我們共同生活在這個空間,在他們經歷過如此不公平對待的痛苦之後,我們是否有更多的反省-如何尊重他們的生命經歷?並且時時警惕不重蹈覆轍?能夠瞭解為了活得有尊嚴,所有人均同時被賦予有自由、安全與合適的生活水準的權利,才是實踐人權教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