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消費做環保

貿易公司祕書 羅桂香

  曾經在一本書中看到一段話: 一個唯利是圖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會在物化自己及物化他人的過程中成為受害者。作者要談論的是"新價值",我同時想到,"物化"對我們環境產生的影響。這裡要說的"物化",就是過多的消費。

   因為全球高度的經濟發展,財富累積的結果,人們對物資的取得,從單純的基本需求也漸漸演變到慾望的需要;另一方面為了讓經濟發展於不墬,也為了餵養人們的慾望,有能力消費的國家透過商業行為,讓市場上充斥著源源不絕的商品,而以低廉的人力成本為號召的國家,成為全球商人取得商品來源的生產工廠,每天努力的製造供過於求的商品。這些負責生產商品的國家或因為落後缺乏技術,或為了要降低生產成本,往往忽略環境保護措施的環節,長期的空氣汙染、水資源汙染,造成環境上嚴重的破壞。這是其一。

  另一方面因物資過於充裕,取得簡單,加上喜新厭舊的心理,對物品的不珍惜,輕易丟棄,也造成環境汙染源。回憶幾十年前經濟尚未蓬勃、物資仍不豐的年代,人們對所擁有的東西都極盡珍惜、愛護,東西壞了,只要修補後能再使用的就捨不得丟棄,直到物盡其用為止。比較現在,物品可以單純因為退流行,或個人喜新厭舊就隨意丟棄,常出於慾望買一些不需要的東西,等喜歡感覺消失了,就棄於一旁,這些行為對個人而言也許只是小小的動作,卻大大的影響我們的環境。原因有四:

一. 隨意丟棄物品是資源的浪費,因地球的能源、物料資源是有限的,應該用在當用之處。

二. 丟棄的物品造成處理上的負擔,能再利用的廢棄物可以回收,但需要再消耗能源或花費更多的經濟成本,不符合商人的經濟效益,也因此尚不普遍;不能再利用的成為垃圾,垃圾須銷毀,燃燒或掩埋,燃燒須要再消耗能源,垃圾掩埋造成土地的破壞,而且有些東西千年不壞,成為地球永遠的負擔。垃圾處理不當,造成海洋、土地汙染,影響生物生存,破壞生物鏈,造成物種的滅絕。

三. 不論是生產物品、銷毀垃圾,甚至連我們在使用物品時(如電器)都會產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破壞地球的保護層,讓自然環境起巨大的變化,導致嚴重的天然災害,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如氣溫上升冰山融化、旱災、雪災、水災、風災......。

四. 生產過程產生的空氣汙染、水汙染嚴重影響環境、土地,造成農作物含有毒物質,進而影響人的健康。

  也許有人會說,我沒有丟棄物品,不再合用的東西我都當二手貨賣掉,或送需要的人使用;我將不要的東西分類回收,沒有丟棄。對,表面上你做了一些措施,讓這些被你丟棄的東西有了新生命,但實際上這些東西已經被生產了,能源消耗了,汙染產生了,另一方面,這些東西從你手中流出,真的一切照你的想像進行了嗎? 最後,這些東西終要走入生命的盡頭,淪為垃圾,對環境依然產生影響。

  講環保、愛地球,不單單企業開始提倡綠經濟、低碳競爭力......種種挽救經濟的措施所能解決的,最重要的是消費者如何引導企業。我們,消費大眾,才是地球環境的守護神,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消費才能將環境的傷害減到最低,讓地球休養生息,回覆生命力。如果從當下這一秒開始,大家從"減少消費"來做環保,節約能源,愛惜物品,不要助長純粹因為商業發展的消費行為,也許,我們生存的地球會死亡得慢一點。以下幾個從"不物化"的角度,環保自身做起的建議供參考: 1. 減少消費,只買生活必需品,盡量減少奢侈品的購買; 2. 愛惜物資,延長物品的使用年限; 3. 減輕對物質的慾望,修身養性,從大自然來取得身心的平衡,不要靠外在的物品來滿足自己; 4.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浪費食物。

  相信大家有更多更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讓自己脫離"物化",保護我們的環境,保護地球。

   "不物化"從經濟發展的觀點而言也許是背道而馳的,但企業的永續經營須在一個穩定、有未來的環境中進行,如果我們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化,越來越萎縮,試問,經濟發展又有何意義?

  最後,追求美、追求舒適、追求心情愉快不是罪過,但如果個人追求這些的背後須讓全人類付出慘痛的代價,犧牲包括妳/你自己,及代代子孫的生存環境,那就有必要三思而後行了。不要忽視一己的力量,滴水穿石,大海來自涓涓水流。從你開始,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