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和體諒” 行遍天下

英科國際企業業務專員 劉又榕

  我從事業務的工作有六年多了。每天要服務美國的客人,同時還要與中國大陸的工廠溝通。自己有幸在美國生活了十年,這些寶貴的經驗,讓我在擔任業務的時候,能夠很快的理解美國客人的需要和當地消費的文化,然後用工廠熟悉的語言,說明產品的設計和內容。

  這樣夾在兩個不同文化,想法和認知的民族,兩方往往是處於對立的狀態,客人抱怨工廠製作上有問題,工廠抱怨客人不體諒也不理解他們的難處。而唯一都理解他們的我,卻常常急的不知道該如何解決。

  記得有一次,一個我剛剛開發的新客人,終於下了第一張數量不小的訂單,心裡非常高興,但是立刻被客人的一個要求潑了一盆冷水。由於產品是24英吋寬58英吋高的大鏡子,客人要求要過嚴格的摔箱測試。做過鏡子的工廠都知道,正統的摔箱測試有一套非常複雜的檢驗,裝了鏡子的箱子,所有的面,稜,角都要從近一百公分的高度摔下去,這樣的測試,因為很不實際,已經很少有客人要求。但是這位新客人,不但第一次跟我們做生意,也是第一次買鏡子產品,很多東西都不了解。而且客人對中國供應商的一貫態度,有著上對下的高姿態,很多時候,都要我們照要求去做,很難有溝通討論的餘地。

  我寫了好多封E-mail,也打了好多通電話,讓客人知道,工廠報價時採用的包裝方式,是工廠這幾年來,最好安全也最經濟的好方法,但是客人聽了還是固執的堅持要做傳統摔箱。這時候的我,已經被逼得冒起火來,真的很想不接這個訂單。記得聯合國/NGO台灣區世界公民總會主席洪子博士曾經說過 “要想想怎麼安別人的心”。到底是甚麼原因,客人會這麼的堅持,他的擔心其實就是怕鏡子會破掉,如果我能安了他的這份擔心,問題就能解決了。

  於是,我寫了封信,完全站在客人的想法和立場,盡量不提到工廠賠錢或是成本的問題,讓客人知道,目前這樣的包裝,能夠承受基本的海運和卸貨時的搬運,也分析了傳統摔箱的弊病和不切實際,也提了許多過去其他客人的經驗讓他參考。沒想到,客人回覆信件時,不但放棄了傳統摔箱的要求,還謝謝我的經驗分享。原來,安了別人的那顆心,就是要用體諒和尊重。

  面對供應鏈端也需要尊重和體諒。雖然中國工廠和我們說的是相同的語言,但是文化背景的不同,很多觀念和想法也不一樣。很多和中國工廠聯絡時,都習慣用高姿態對待工廠,認為他們知事短淺,腦袋不靈活。我一開始的時候,也有著這樣的刻板印象,所以每次都是耳提面命,講了有講,說了有說,抱著不信任的態度,所以常常幫他們做了很多前置工作,然後在後面緊緊的盯著,深怕他們會做錯事情。

  記得有一次,我還是像平常一樣緊迫盯人的打電話給工廠業務員,那天,我說話的口氣重了一點,對方二十出頭的小姑娘,立刻不客氣的回了話,” 你為什麼總是要盯的這麼緊?根本都不信任我們!” 這句話,讓我吃驚的不知道該如何回覆,他們怎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我這麼努力不就是希望一切都不要出錯嗎 ? 掛了電話後,我回去想了好久,原來過去我都以不信任的心態面對他們,沒有尊重他們的價值和努力,一直也來,自己也有著那種優越感,沒有平等的看待中國的那群同事。

  和我有相同想法的人也很多,總是把中國當成世界的工廠,追求名利的工具,沒有真正尊重那群工人,文化的差異本來就需要很多時間的溝通和了解,更何況是把這些想法做成東西,更需要極大的耐性和體諒。要不是這群中國的員工們,大家想要的東西,又如何能實現呢 ? 從那次以後,我慢慢放下不信任的態度,很多要求都是點到為止,給他們充分的時間和空間,他們不但工作自在了,也會反過來找我一起商量討論。

  貿易工作的過程中,不管是對前面的客人,還是後面支持的工廠,不管是甚麼種族和文化背景,其實就是一個對人權的尊重和體諒。每個人都有他的思想和價值,在這個大環境裡,都應該被尊重,這樣溝通才能順暢,任何問題就能很容易的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