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蠻鴃舌─尊重多元

台北大學學生 塗柏鏗
  南蠻鴃舌。

  儘管千年前古哲嫌如臭屣的殊言異語,是源自被譏為「蠢爾荊蠻」的鄰居楚國,但與楚人也頗有淵源的南鄰後裔,此刻正於我耳畔吱喳響起他們的語言。不遠的後方,坐著兩名來自東南亞的婦女,她倆抑揚分明的對話在嘈雜欲沸的公車內,仍舊引起了些許注目,我便是其中一名豎耳細聆的人。雖然,她們的話我一句也不明白,但我仍饒富興味的聽著,在我耳中,這些霑染過蕉風椰雨的語言,確實宛如禽鳴鳥囀,但聽來卻十分宛轉、錯落有致,一點也不嘔啞嘲哳,怎麼能說是蠻夷的奇聲怪語呢?若換作是我,縱使舌頭再如何軟滑似綢緞,恐怕也擠不出半句來吧!因此我一邊聽著、一邊心內暗暗驚服,同時也對孟老夫子的論調難以苟同。

  突然間,左前方的一群國中生起了騷動,他們也聽見了後方的異國人聲,但沒想到,這群孩子竟開始模仿起那兩名婦女的對話,嘰哩咕嚕的胡亂噪叫,絲毫不在意是否會被察覺,在嘻嘻哈哈間流露出不自覺的優越感和無知。看見這些孩子的行為,不禁令我感到既生氣又無奈,同時也憂心:莫非台灣的下一代多是如此淘氣、如此的不懂尊重嗎?也許彼輩僅是出於無心,但既然會孕育出這種「無心之過」,是否也代表著:我們的官員、我們的媒體、我們的教育、我們的人民,都時常「免不了」地犯下這種「無心之過」,才導致後輩們司空見慣、不引以為錯?整個台灣,真的有尊重並適合多元文化並存的環境嗎?

  有的,但很遺憾,尊重的對象似乎僅限於歐、美、日韓等強勢文化,而且這些尊重和瞭解也多僅有對媒體影音或商品的粗淺認識,並不深入。一旦談及東南亞、外籍勞工或配偶、伊斯蘭教、非洲等在台灣相形弱勢的族群或文化,一般人腦海中閃掠而過的形象多半是負面的。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於西方媒體的強勢宣傳和建構,使台灣也繼承了渠等文化與種族優越的心態,對待政治與經濟不如己或同西方敵對的國家,不免以輕蔑及偏狹的目光視之。另一方面,則是教育的缺陷,使得人們在背誦古希臘三哲和美國獨立革命年代之餘,忽略了還有其他文化的璀璨明輝,縱使在那名為「世界文化史」的教材中曾有篇幅不短的描述,但隨著考試的沉重和僵化,究竟能令人有多少正確的認識呢?而在畢業後又能記住多少呢?縱使能倒背如流、一試高分,這樣就真能培養出瞭解並能尊重多元文化的人嗎?再說,教育並不僅限於學校,整個社會都是陶鑄性格和修養的爐窯,假使沒有良好身教作為純青火候、沒有豐富讀物作為高嶺瓷土、沒有優秀媒體作為熟練匠人,那永遠也無法燒製出無瑕似玉的美瓷,無法培育出明瞭尊重多元的人民。倘使我們的社會仍在斤斤計較教學時數的多寡、教學大綱的統獨爭議、外籍勞工和配偶的配額限制,卻無法真正尊重和瞭解不同的人群,那更談不上捍衛彼輩的權利,如此一來,台灣還能大言不慚的自稱是個有人權、有自由的發達國家嗎?

  數年前,我曾同台灣的一名穆斯林長者交談,當我問及,倘若任職或就學的單位無法包容伊斯蘭教習俗的時候,爾等該如何應對時,這名面容和藹的長輩淡淡地回答:「真主的地是很廣大的,今天我們在這個地方無法見容的話,那我們就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去」。儘管他的語氣淡如蜨翼輕顫,但卻仍在我心底驚起了狂風暴雨:倘如每處皆無穆斯林的容身之地、連立錐之地也求不得時,那你們該怎麼辦呢?他的答案,透露出在台穆斯林的弱勢與無奈。而2010年5月爆發的台灣雇主強逼穆斯林員工吃豬肉的事件,不僅震驚國際,更點破了台灣穆斯林的困境與台灣的缺乏尊重和包容。而更遺憾的是,事件發生之後,未見政府或媒體更深入的探討和宣導其中的意涵和缺失,台灣人民因此失去了一次學習的良機。

  依據內政部的統計,98年底在我國的外籍人士(不含大陸人士)已達約55萬三千人,其中持居留簽證者就有約46萬一千人,外籍配偶(尚未取得我國國籍)也有約5萬兩千人左右;至於外籍勞工也有約35萬一千人,人數頗眾,其中以印尼、越南和菲律賓為多,1然而,台灣社會似乎總是聽不見、看不到這些人群,唯有社會新聞和電視上能較常捕捉到他們的身影─或成為勞資糾紛中的受虐主角,或變為拖把廣告中的能幹外傭,或淪為節目來賓的八卦笑料,而這些身影往往是殘缺和偏差的,有時只是再現了台灣人種族化的階級偏見,將我等對弱勢者的歧視想法,投射到不同的種族身分上面而已。2除此之外,台灣對少數文化和族群的認識,還能有多少呢?比方穆斯林一日五拜之俗、泰國宋干節、中和緬甸街形成背景等等,有多少人知曉、又有多少人願意知曉呢?這都是值得令人省思的。

  不論是外籍勞工、外籍配偶、僑生、還是新台灣人,今日台灣已不再是以漢人為主體的社會,各種不同的文化皆在此小島上並存,但倘如我等不能捨棄唯歐美馬首是瞻或以漢為尊的心態、平等對待諸多不同人群與文化,那自詡為已開發國家的台灣又有什麼資格宣稱在國際上總是受不到尊重、受不到平等的待遇呢?一個懂得尊重和包容的社會,才有可能和諧與進步,同時也獲得他國的敬重─比方瑞士,境內有著兩大宗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三大族群(德、法、義)和四種語言(德語、法語、義大利語、羅曼許語Romansh),3儘管族群和宗教多元,但其人民都能彼此尊重包容,是個和平繁榮的國家,台灣應向彼學習才是。唯有人人虛心學習、尊重包容不同的文化,破除片面迷思、深刻瞭解不同文化的內涵,並接受同中有異的事實,台灣才可能真正達到多元和諧的局面,各族群的人權也才有可能獲得保障。

  記得我身邊有些緬僑友人,平時總是學業和工作兩頭燒,既要念書、也要努力打工籌措自己的學費和生活費,生活壓力頗大,但居然有台灣人揶揄他們都來把台灣的錢賺走了,令人聽了感到十分不快。也許,在未來的某天,台灣人將不再口出這種「無心之過」,而是社會上人人彼此包容共存、一片大同昇平景象。但是,這天又會何時到來呢?有誰知道呢?

1 中華民國內政部全球資訊網:http://www.moi.gov.tw/news_detail.aspx?type_code=01&sn=3805。
2 國立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編,《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冊》(台北:教育部,民國95年),頁165~166。
3 張維邦,《瑞士史─民主與族群政治的典範》(台北:三民,2006年11月),頁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