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幸福臺北城

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規劃科 科長台北市政府都市發展局 都市規劃科 科長 陳信良
  身為都市規劃工作者,我十分期待找回臺北的榮耀,打造幸福臺北城。

一、描述臺北

  臺北市現有的都市規模,嚴格來說是民國50、60年間傾注全國資源,在不到50年歷程中快速形成的,如果能在建物面臨生命週期下預為籌謀,掌握現在是創造幸福城市的大好機會。該如何透過適當的都市政策,讓民眾安居樂業,創造生命的價值,應該是身為都市規劃工作者努力的終極目標。

(一)臺北的優勢
  臺北市的發展並不像世界各大城市歷經千百年的淬鍊,故與巴黎、倫敦及紐約等城市之成長大不相同,況且臺北市因自然條件而使得發展有所限制。但豐沛的山水資源也造就臺北市傲人的特色,使臺北市的發展更為多元。另自政府遷臺以來,大量資源累積運用於臺北,使臺北市在商業、社會福利、醫療、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毫不遜色於歐美等國際大都市。
  
  此外,臺北的優勢在於:1.最進步的華人城市之一;2.掌控臺灣經濟發展;3.擁有吸引已開發國家投資的環境;4.與中國世界工廠同語言的城市;5.華人創意產業及新知識經濟之搖籃;6.卓越的研發與顧問服務華人與全球其他城市;7.擁有親山親水優勢的便利城市;

(二)臺北是人口老化、面臨壓力及分離的城市
  2000年至今,臺北市人口並無成長且持續老化中,臺北必須認清這限制及其衍生之許多都市問題。從永續發展與資源使用效率而言,臺北已面臨壓力必須有所改變,原因包括:1.擁擠緩慢的交通及不可信賴旅行時間,耗費過多社會成本;2.住宅短缺及住宅與土地成本增加,導致實際所得減少,特別是中低收入者;3.專業技能工作者持續外移;4.缺乏合適導引產業發展政策及其所需的空間;5.空氣品質、廢棄物處理及污染、宜居性等之壓力。
  
  另臺北逐漸在不安的氣氛中分離,在迷惘中找不到真理的方向,其因在於:1.貧富差距擴大;2.成長利益未共享;3.政治對立的問題。但我們仍必須在艱困的環境中展望未來,共創一個永續發展的臺北國際城,這必須架構在:1.強有力且多樣之經濟成長;2.社會福利制度允許所有臺北人分享臺北未來的成就;3.環境管理與資源使用的基礎改善。

二、幸福臺北
  
  幸福的城市簡單來說就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政策的目標可以很多元,但我們是否應該在都市發展之空間架構的主軸下去思考政策何去何從?在既定都市政策下整合我們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並使之與都市發展契合,至少我在工作崗位上是這樣思考臺北的未來。

  我們需要的是建立一個完整的老人照護結構,可以透過都市政策在社區結構中納入安養、托老等設施,讓政府提供社會福利服務可以和家庭結構緊密結合在一起,家庭、社會結構健全,亦可連帶降低其他社會成本的支出,是故社福部門應該清楚掌握社福設施需求,如老人住宅、安養護設施、托老及醫療設施等,這些資源供給是補貼式社會福利無法取代的,但全由政府買單亦是極大負擔,如何透過適當獎勵政策增加供給,研訂相關配套執行機制增加軟體設施及人力資源,可落實政策目標並減少政府預算支出。壯用於何處?在全球競爭趨勢下,壯有可能為世界各地所用,而影響臺北市最大的,恐怕仍是中國大陸,在產業西移大陸的同時,臺北市確實也面臨失業率逐漸提高之隱憂,可以逐步要求建築開發案提供職業訓練及社區就業機會等。全世界各大城市目前都面臨少子化衝擊,也都在思索解決對策,為避免生育率降低影響臺北市未來競爭力,透過適當之政策增加生育率仍屬必要。但「教」與「養」就是另外一個議題,如果臺北市可以提供高品質、高水準的「教」「養」空間,幸福就可以一代傳一代。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也可運用此一模式落實。惟不論是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或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有關之都市發展或空間政策都必須在社區結構、土地使用上等重新佈局,永續發展、TOD及COMPACT CITY都是未來必須遵循的方向。

  衡酌臺北市目前面臨的問題及描繪臺北市未來發展願景,有幾件事必須要解決,首先是住宅供給的問題,其中平價住宅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此處所提之平價住宅非以社會福利提供之住宅,而是一般小民階級實質所得能夠負擔之住宅,所以建議:1.每年至少一定比例的平價住宅;2.藉由捷運交通改善與都市更新釋出具開發潛力地區;3.確使住宅市場迎合都市變遷及社會各階層需要,包括中產階級與特殊家庭;4.鼓勵混合使用,並增加地上權期間住宅;5.保障臺北地區住宅品質。若然因地上權住宅可減少支付土地成本,進而開發利益為大眾所共享,利益也就不會集中在特定人身上(透過不同開發方式減緩M型社會衍生之衝擊),也可解決通勤交通問題(據估計臺北市目前一半以上之就業人口來自於外縣市,並分享臺北市建置之公共設施,如果這些人口的1/2遷住臺北市,交通問題是不是可以少一半),甚者,不同住宅類型適度混合改善都市疏離感,營造緊密的都市生活。

  空間是產業發展、市場經濟力的基礎,導正不動產市場忽略產業發展需要,是儲備臺北市下一波競爭的能量。而創意產業和場域本質與特性息息相關,亦可豐富臺北都市活動多樣性。產業發展是維繫城市競爭力的基礎,鼓勵產業發展目的是創造活力繁榮的城市,故必須1.確保提供不同產業低成本發展空間,並滿足市場不同尺度需求;2.管理臺北市新開發活動是在提供公眾交通運輸的地區;3.保障重要策略就業土地;4.促進土地混合使用;5提昇技術與增加就業機會,6.藉由提昇藝術、文化與運動設施改善可及性推動再發展,改善臺北吸引力;7.扶植具創新、創意的中小企業,並保障中小企業低營運成本。

  如果以人為本是臺北的都市交通政策,就應該先去釐清公眾運輸和人的關係,由於臺北市中心地區都在捷運500公尺範圍內,故在人行動線透過新開發整體考量佈設,當可符合永續發展緊密都市之概念,其他綠色交通工具動線上如能一併整體考量,效益當更為顯著,我希望:1.新開發應考量公眾運輸系統(尤其是捷運)便捷,確使旅次成長在公眾運輸網路可及處;2.減少交通擁擠,鼓勵人行、自行車及大眾運輸公具等取代小汽車,增加旅行舒適性與安全性。

  EVENT CITY是未來城市行銷的重點之一,牛肉麵節是一個美麗的開始,東區藝術節─粉樂町或其他EVENT與空間場域的結合呢?信義計畫區101大樓是世界最高樓,所以可以在跨年晚會上佔據國際媒體版面,101之前的世界第一高樓有人記得嗎?101已成為歷史,如果不能在地區特色營造不一樣的味道,空間場域所能創造之附加價值就極為有限。我希望臺北可以做到以下幾件事1.以人為本,多停留一點時間、多增加一點遊客、市場就多一點商機;2.聚焦空間場域體驗及相關事件及系統整合,創造空間與都市活動的最大;3.公有建築與公共空間是都市再發展的觸媒,也是吸引再投資的利器。
  
  臺北愈來愈迫切需要改變,時間好像永遠不夠用,我願盡最大的努力與貢獻,希望不只是臺北,每一個人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榮耀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