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意義

淡江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生 蔡宗祐
  教育的普及,使得現在人人都能成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學生,當大學錄取率像過去經濟起飛一般的爬升之際,文憑比以往更像一張一張的標籤貼在每個人的身上,七十年次的人有一個新的稱呼─草莓族,但有沒有人想過,種下我們這些被稱做草莓的人,竟然是給予我們此稱呼的上一世代。十幾二十年前,考上大學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情,有誰能想到現在的大學被一場稱做「教改」的大雨侵襲之後,如雨後春筍般的林立。

  我是一名私立大學的學生,父母親給予我許多的自由,不要求我一定要成績頂尖,只要對得起自己即可,但進入學校之後才發現從小受到的教育便是念書,除此之外似乎沒第二條路可走,國中升高中時,最常聽到的字眼便是公立高中比較好諸如此類的話,技職體系?那可是會被笑掉大牙說是功課不好才念。上了高中,大家就像是被洗腦般的一窩蜂想讀自然組,原因竟是男生念社會組沒出息,就這樣,念了幾年的書之後才發現我們原來根本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上了大學問同學之後,大家根本就沒把就讀的科系當作心理的第一志願,純粹為了填志願卡上的空格而填,有國立大學就填,沒有再填私立,教育就像是一個長達十年的枷鎖。

  教育不應該只是短期的投資,媒體更也該負起些許責任,舉例來說,大約七八年前,資訊產業發展得相當迅速,一窩蜂的人搶讀資訊相關科系,但過了幾年之後,卻從電視上看到資訊科技人才漸趨飽和,生物科技引領潮流之類的話題,於是又一窩蜂的搶讀第三類組,試問教育只是隨著時代趨勢所做的短期投資?亦或是應該照著個人能力與興趣做最適當安排。

  當然,這樣的想法可謂天真,這個社會是殘酷的,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能走得最愉快的道路,只是希望政府、教育部能好好正視教育的問題,不是哪裡出錯哪裡補,這樣我們永遠都只能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