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世代交流學校社區攜手愛地球

何厝國小教師 歐家妤
  「別問環境能為我們做甚麼?問問我們為環境做了甚麼?」是我一直信奉的環境行動哲學。為環境做事絕對不能獨善其身,而是需要呼朋引伴攜手行動。

  有人常對我說:「歐老師,我覺得你好有環境行動力喔!是怎麼樣的生命經驗讓你擁有如此特質?」我想應該歸因於出生及生長於自然環境豐富的雲林縣古坑鄉;及高中時受伯父歐辰雄教授(台灣樹木學專家)影響,喜歡親近自然;成大生物系念書期間師承郭長生教授(台灣植物學專家),更進一步鑽進植物的世界。大學時更利用課餘時間擔任救國團志工,研讀柯內爾親近自然相關書籍,協助救國團規劃辦理親子戶外自然體驗活動。研究所又有幸接受中教大環境教育研究所洗禮。幼年及求學階段與自然接觸的豐富生命經驗,讓我體會到,要讓身邊的人也能愛護地球環境,給與大家與自然互動的生命經驗是必要的。

  身為教師,初任教於故鄉五年期間,開始觀察校園及社區動植物生態時序變化,充分運用在地自然資源進行親近自然的教室外課程教學,像是以校園樹種(台灣欒樹、水黃皮、羊蹄甲等)為主題的花之饗宴及文藝季;並結合班親會運用校園水生池生態辦理水生池的邀約主題活動。後又與學校夥伴教師共同成立學生的生態解說社,訓練高年級學生為小小解說員,以校園及社區動植物為素材,進行自然解說活動。小小解說員除了為全校師生做校園生態解說服務外,我還利用假期陪伴解說社的學生投入在地社區物種「諸羅樹蛙」的保育工作。在雲林服務期間除了在工作上對環境教育的投入,課餘時間還參加雲林故事人志工行列,推動「說故事談環保」的工作。

  後成為台中媳婦始任教於何厝國小,來到自然環境較不豐富的台中市教書,我開始轉而關注何厝社區人文環境,積極串連學校及社區人力資源,促進世代交流,透過學校社區營造模式從生活中做起,攜手合作進行代間社區環境變遷課程、公園綠美化、綠色消費友善環境、廢油回收做環保肥皂、世界地球日綠色蚊子電影院、螳螂生物防治法研究等環境教育活動。

  在何厝推動環境教育的經驗裡發現,以促進世代交流,讓學校社區共同攜手行動護地球的模式更能讓保護環境的效益加乘。在何厝學校社區營造的過程裡,參與協助社區環境教育課程的志工們,回到自己的鄰里竟也動起來,申請相關環境改造計劃,成功改造社區環境並邀約學生及老師回社區做戶外教學。

  代間環境教育除了何厝例子外,世界各國亦許多成功的例子。如

(一)美國賓州費城附近的老人中心成員,就曾為附近公立學校設計一系列與水環境相關的代間主題活動,稱做Center in the Park,在Schuylkill River以獨木舟之旅做週期性的水質監測,並且參訪費城,共同討論都市化和工業化對水質的影響。

(二)在新墨西哥州,高齡者扮演諮商助教的角色,在另一項稱為Wildfriends的代間環境教育活動中,和對野生動物有興趣的中學生一同撰寫保育稀有動物的立法文章

(三) 在哥斯大黎加村落裡,住著一群保育類動物──深紅金剛鸚鵡。學校教師利用記載深紅金剛鸚鵡習性及保育知識的著色本當家庭作業,持續幾週時間要求學生帶回與家長共讀並簽名,最後發現:不但參與活動的家長對深紅金剛鸚鵡認識更深,連未參與活動的村民也因為大家口耳相傳深紅金剛鸚鵡的訊息,而產生代間影響(Intergenerational Influence),最後全村落的人更攜手投入保育深紅金剛鸚鵡行動。這個國外的研究案例足見教師及學校只要願意,透過學校社區運作模式就能成功做好保護在地環境及物種。

  朋友們!看到這麼多成功的例子,想必大家對促進世代交流,學校社區攜手護地球的理念有些認識了吧!尤其是和我一樣身為學校教師的夥伴們,讓我們「老師邀老師,學校邀社區,彼此交流,攜手作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