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環境

國立新竹高工實驗研究組組長 郭信廷
  孔子提倡「仁」作為儒家哲學與學術思想的主軸;在實踐的層面上,孔子則提出「倫理」來規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告訴了我們人和人之間,想要和睦相處時,「尊重」的重要性。

   論語里仁篇如此記載,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弟子們的課堂筆記,就很清楚明白的傳達世人,想要維持一個和樂的社會,人與人之間所需要遵守的「尊重」法則,或者說表達「尊重」所要依循的方向。

  「忠」是自我的要求,也就是人人都應當盡心盡力完成己身所該負起的職責。

  「恕」則是對待他人的態度,因此可以區分出「積極」與「消極」兩個區塊;從積極方面而言,每一個人理當要做到「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境界;而消極層次上,也至少要達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層面。

  那麼大家或許會有個疑問,「盡心盡力」、「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標的都不是實質上能夠非常紮實、精確可以量化的項目,我們到底如何能夠真真實實的檢視呢?
  關於這個問題,學而篇記載,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不就清楚明白的宣告著,「反省」就是真實檢驗自己立身、處事的最佳方式嗎?

  這個紅塵世間裡,人人都能確確實實的自我檢視,自我反省,便是大家做到了自我尊重;由己身推而廣之,人人都從自我尊重進而對他人尊重,那麼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甚至整個世界,處處呈顯「尊重」的良好行為表現,怎麼還會有「人禍」發生呢?

  假如將這個「尊重」的情操,更加擴大到整個自然界,或是整個地球環境,當我們這個萬物之靈的人類,人人都懂得尊重自然,都能依孟子所言: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當所有地球上的人類都能和善的對待,生育、養育萬物的地球自然生態,則大地不再反撲,「天災」也不再出現,地球自然環境必然可以持續的生生不息滋養萬物。

  沒有了「天災」,也沒有了「人禍」,那麼人類必然可以無憂的、和樂的永世生存在這個漂浮於無垠、浩瀚黑暗宇宙中的藍色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