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有禮貌」成為我們的好習慣

高雄市立德國民中學校長 陳宗慶
   曾經有一位聯合國的親善大使去了非洲的某一個國家,回來以後他就宣稱那裡的人是全世界最差勁的主人:海關人員板著一張臉,計程車司機態度惡劣,餐廳侍者傲慢無禮,市民不耐煩而又有敵意...。後來,這位親善大使在一本書中看到一段話:「世界是一面鏡子,每個人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像。」於是他決定下次再去那個國家時,他要一路掛著笑容,結果竟看不到任何不高興的海關人員、計程車司機、侍者....人人都是臉掛笑容,親切隨和。

   上面的這則故事告訴我們,糾正別人態度最快的方法是糾正自己的態度。自己對別人有禮貌,你也會發現別人對你也會有禮貌,在學校裡我常常很喜歡主動和同學們親切地打招呼,無論是早上見面的「早安!」,或是其他時間見面的「同學好!」等,所得到的回應是除了有少數同學會顯得有些靦腆而不知所措以外,其餘的同學也都會有相對的回應。生活中待人處事的禮節、禮貌,相信大家不管在家中或在學校裡都已經學過,也都知道其重要性,但最重要的是要能夠真正地落實到自己的日常舉止之中,即所謂的「身體力行」,才算是真正的「有禮貌」。

   「禮」是道德規範其中的一個重要範疇,它基本的精神就是要求每一個人都能自覺地遵守自己的角色規範,同時又自覺地尊重他人角色的規範。例如:身為老師的要合乎老師的角色,做學生的要合乎學生的角色,做父母的要合乎父母的角色,做兒女的要合乎兒女的角色。這些規範可以作為行為標準,可以養成道德習慣,也可以增進社會治安的規矩。一切凡合於道理的皆可稱之為「禮」。至於禮的反面,就是不重秩序、不守紀律和不諳規矩。提倡禮貌運動的目的,就是希望讓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認識日常生活的禮節、尊重他人的角色、以及實踐有禮貌的行為,做一個有「禮」的人。

   2006年美國《讀者文摘》在全球35個城市進行了禮貌測試,結果發現亞洲地區的得分最低,9個城市中,除馬尼拉外,其餘8個均在倒數11名之列,香港位列第25,臺北28名、新加坡第30名、首爾32名、印度孟買倒數第一,成為調查中最不禮貌的城市。這次禮貌測試雖然不是絕對的科學,但絕對是值得我們深自省思。

   「有禮貌」不但是展現個人教養與修養,更是人際互動最有效且最佳的良方,近年來教育部正積極推動營造「友善校園」行動方案,個人認為友善校園更應從「有禮貌」做起,表現在日常的「生活教育」中,讓有禮貌成為校園中的好習慣,使每一位成員都能感受到彼此的友善與有禮貌,「有禮貌」與「敬愛人」、「愛整潔」、「守秩序」、「重環保」同時並列為「生活教育」具體實踐的內容,實踐並不困難,先從微笑、親切的問候做起,隨時記住「請」、「謝謝」、「對不起」,並運用恰當,讓「有禮貌」成為我們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