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氣候變遷談保險

南山人壽業務襄理 藍家保
   近期冰島火山爆發,冰河遇到滾燙岩漿產生的水蒸氣直衝4000公尺高空,洪水及大量噴發的火山灰不僅對環境生態造成重大影響,更對全球原本就疲弱的經濟及許多產業造成龐大金額的損失。根據研究,全球航空業一天的損失就高達百億台幣,隨?大部分進出歐洲的航班停飛,出口商沒辦法把產品運進歐洲市場,花農們一天的損失高達100多萬美元。農民種植的蔬菜和水果也因航班停飛,只能成噸地被丟棄。這些都是因為地球上氣候變遷的影響,所造成直接及間接人類經濟的影響,影響所及已非局部或區域性的問題,往往皆因全球化的效應造成全球各地的損失。

   根據文獻記載,冰島火山爆發曾經禍及全球,冰島南部的拉奇(Laki)火山1783年6月噴發,一噴就是半年多,共噴出1.2億噸的有毒二氧化硫,在冰島和西歐毒死數千人。噴進平流層的火山灰也改變了全球氣候型態,西歐農產減少,導致饑荒,甚至引爆法國大革命,還在北美洲造成史上最長、最冷的冬天,連美國南部的紐奧良河川都冷到結冰。根據許晃雄教授(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的研究自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製造與排放溫室氣體。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由工業革命前(1750年)的280 ppmv ,上升至目前的370 ppmv ,在短短二百多年中增加了約1/3 。目前的含量是42 萬年來的最高值,也很可能是過去二千萬年中最高的。快速增加的還有甲烷、氧化亞氮、氟氯碳化物等溫室效應更強的溫室氣體。溫室氣體一旦進入大氣層,駐留的時間從數十年至一、二百年不等,造成長期且全球性的溫室效應。近百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約攝氏0.6 度,主要發生於20 世紀初與20 世紀末至今的兩個時期。1998年是有紀錄以來最強的聖嬰年,全球氣溫自1970年代以來節節上升,至今仍未有稍歇的跡象。在此一背景之下,世界各地旱澇頻傳。美國中西部已經連續幾年的乾旱,至今仍無緩和的跡象。2001 年的台灣遭受7 個颱風的侵襲,水災頻傳。納莉颱風之後,台灣卻發生持續二年的乾旱。面臨這些極端天氣與氣候,人們不免懷疑這是全球暖化的後果。由以上研究可知,目前地球環境的破壞已經造成整個氣候的異常,而這些異常氣候帶給人們的影響造成了許多災害頻傳,也改變許多經濟的活動。

  根據英國佛麥特資產管理公司的天然災害專家賽歐表示,十年前,一場可能是百年一見的天然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估計是550億美元,然而現今所造成的損失可能高達2,200億美元。他並且指出,經常受到颶風侵襲的佛羅里達州,未來平均每年的國民生產毛額可能會因颶風來襲,而減少10%。另外,與氣候變遷相關的衍生性金融產品過去並未受到重視,然而現今卻逐漸成為國際資本市場的焦點。以天然災難債券為例,自1994年問世以來,迄今規模也不過270億美元,而且此類債券的發行在雷曼兄弟破產後即陷入停擺。但近幾個月來,這類債券的發行卻是明顯的增加,預料今年的發行規模將達50億美元,接近2007年所創的歷史最高水準70億美元。根據了解,還有一些與氣候變遷的衍生性金融產品目前都在開發之中,包括溫度期貨與雨量期貨等,專家指出,儘管這類氣候變遷相關的衍生性金融產品目前在國際資本市場中的份量有限,不過可以預見未來可能成為投資主流。而對於保險業者而言,以2005年為例,他們所負擔的災難保險金額就高達800億美元,因此,除非氣候變化速度減緩,否則2005年的保險金額將可能變成一種常態,而在那些較有可能發生災難的地區,保險費可能會飆漲,某些區域則完全不納入保險範圍。

   面對極端氣候的環境,一般民眾該如何透過現有的保險產品做好風險的轉嫁呢?我們大概可由兩個面向來做討論:

一、人身保險:

首先,人類的健康有許多層面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天候的影響。比如氣候暖化可能造成病媒散布、縮短病原發育時間;災害的發生可能造成衛生用水不足,糧食生產不足,導致營項不良;可能增加中暑和循環呼吸系統疾病;或由於水災、風災、山崩等自然災害增加傷亡、災後創傷、病媒滋長,以及破壞供水衛生和醫療系統。如台灣2009年因莫拉克颱風造成的八八水災,據官方統計,此次水災共造成677人死亡、22人失蹤,而整個小林村更是慘遭夷平,農業產物估計損失及民間設施毀損計158億10萬元。因此,除了政府開辦的社會保險以外,購買壽險、健康保險及意外保險更是現代人們所應該注重的。每當災害發生造成人員傷亡時,不僅常造成許多家庭悲劇的產生,其遺族的生活更須整個社會的救濟,但當許多新型態的疾病或大規模的意外發生時,許多的醫療資源往往需要龐大的成本。透過保險的規畫,購買壽險使得遺族生活得以保障;購買健康及意外保險,使得民眾得以負擔龐大的醫療支出。另外,鑒於氣候變遷的異常,退休的銀髮族群更需加強退休準備,尤其是退休時期的醫療支出,因為天候的異常對於原本身體機能較退化的退休族群來說其健康更會因氣候變遷而有極大的影響。

二產物保險:

氣候的變遷造成溫度上升,溫度上升造成冰原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颱風水災及地震層出不窮,預估二十一世紀的全球平均雨量可能會增加。雨量增加的區域包括北半球中高緯度與南極。低緯度陸地的雨量則有的增加有的減少。大致而言,在雨量增加的區域,年與年間的雨量變化的幅度也會比較大。在極端天氣方面,下列現象在陸地上極可能發生(機率為90-99%):較高的氣溫、較多的熱天、較少的冷天或結霜日、較小的日夜溫差、較高的熱指數(依據氣溫與濕度定義的舒適度指數)、較高的豪雨發生頻率。中緯度內陸地區乾旱的發生頻率可能升高,而熱帶氣旋(如,颱風)的最強風速與最高雨量可能加強(機率為66-90%)。因此,地震及洪水保險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就息息相關。以往民眾對於這類保險並不注重,但隨著921地震後台灣政府強制納保地震保險後,國人的住宅才開始有投保地震保險,但是金額只有區區120萬元,對於民眾而言實屬杯水車薪。而且,因氣候造成的災害除了地震外常伴隨著土石流及洪水,對於身處颱風常發生的台灣民眾而言,除了一般地震險以外更需要投保擴大地震險及颱風洪水險,以避免因颱風地震所造成巨大的損失。另外,根據交通部官方統計到2008年10月31日
大客車:2萬7153輛
大貨車:16萬1802輛
小客車:567萬8741輛
小貨車:81萬3390輛
特種車:5萬1660輛
摩托車:1431萬5885輛
共計2,104萬.8631輛
以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口計算,平均每人就擁有一輛汽車或機車,當發生水災或是意外災害時,常發生泡水車的損失。因此,一般民眾除了政府強制納保的強制險外,位於較低漥或是山區的民眾更應該附加購買颱風、地震、海嘯、冰雹、洪水或因雨積水附加保險以轉移因為天然災害造成的損失。

   除了一般民眾可透過保險商品轉移風險外,保險業者對於氣候變遷也需有積極的作為,由於1980及1990年代許多災情慘重的暴風雨,發出全球性氣候變遷的警訊,保險公司首先呼籲須立刻評量降低人類行為對氣候之效應,因為氣候變遷的風險,以及企業與投資風險之間有直接的關聯。所以如果企業能夠減少對氣候與環境的破壞,保險公司因為氣候變遷的風險將不會劇增,且保險公司為重要的機構投資人,如果可以透過對企業環境績效優劣的評估,進而促使企業加強減少對環境氣候的破壞,將使得企業對於環境保護的意願大大的增加,比如1996 年 7 月在日內瓦的全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二屆締約國大會中,保險公司便要求政府履行承諾去控制及降低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根據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的研究,挪威的Storebrand保險公司訓練並誘導修理廠的技師盡量採用修後,而不要更換整個新的塑膠零件,如此,不僅廢棄物大幅減少,理賠金額也大大的降低。另外,Storebrand保險公司也首創頒發環保、工安、衛生證書給烤漆廠,結果數百家烤漆廠前來申請。如此一來不僅可以減少職業疾病及烤漆時的污染,二來在不增加營運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客戶的滿意度。這個例子,在在顯示保險業者若能發揮創意,將保險客戶納入環境保護的一份子,不僅消費者對於這些業者增加許多滿意及認同,業者更能建立起綠色企業的形象,保險業者更可降低許多潛在的風險,致使理賠的損失能有效的控制,對於整個大環境而言,更將因越來越多的企業投入並且願意致力於環境保護及公共衛生,降低破壞氣候平衡負面因素,如此一來實屬一舉三得共贏共好的局面。

   過去數十年來的人為破壞,已經讓台灣的土地喪失應變能力。未來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更是雪上加霜。2012電影也許略為誇大,但現今總總氣候異常的現象,不也是地球對於人類破壞的反撲嗎?面對此一現象,我們若不盡全力降低對地球的破壞,只怕未來人類所需付出的代價更高更難以承受。就一般民眾而言,將環境保護落實於生活之上;對於政府而言,對於節能的政策應加速且落實,比如電動車產業,政府應該廣設加電站,並鼓勵提供優惠給相關業者,而非靠業者自行建立市場;而保險業者更應該擔當驅使者的角色,對於綠色企業提供優惠的保費措施,並配合政府鼓勵保險客戶創新技術降低環境的污染,並實施認證。而針對氣候變遷的風險研發更貼近市場需求的保險產品,並鼓勵一般消費者購買選用綠色企業甚至節能環保的產品。設法結合綠色科技與經濟,讓環保與適度而且必要的經濟發展形成雙贏的局面。



參考資料:
企業永續發展協會研究資料
許晃雄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看守台灣專題企畫:坦然面對氣候變遷
交通部統計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