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建水庫並非萬靈丹 高度損耗自然資源的產業 掏空台灣的未來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鄉土關懷組組長 湯茂竹

  去年聯合報披露年底用水吃緊,南部人最好不要返鄉過年。不是莫拉克颱風才剛剛造成了南部百年洪水嗎?怎麼就缺水了。氣候變遷所造成的影響已經直接影響到我們返鄉的權利了,身為南部人,我感到觸目驚心。

  台灣不穩定的地理環境造成了台灣是一個雨量充沛但是缺水的地區。很不幸地,台灣的工業發展卻是走向高耗水高耗能的產業,以筆者所服務的新竹科學園區為例,過去雖然產生了一波二十年的經濟榮景,但是半導體與光電面板產業卻耗盡了台灣未來的資源,特別是水資源。而據悉為了因應新竹地區民國120年的用水,經濟部水利署正規畫在新竹縣尖石鄉興建一座壩「比麟水庫」。

  解決缺水問題當然是政府責無旁貸的責任,但是新竹本地人都知道,每每大雨一來尖石前山就土石坍方成災,大雨過後很快地水就流得無影蹤,根本留不住水。農委會89年特地探勘並完成「新竹縣尖石鄉錦屏村比麟崩塌地特定水土保持區特定計畫」,以限制比麟地區的開發,可見當地地質特殊,是否適合蓋水庫,值得三思。更何況光靠那羅溪和錦屏溪,比麟水庫只能是一個半饑餓的水庫,為了餵飽水庫,水利署96年規劃書中還建議開鑿直徑4.5公尺長4.6公里的隧道由尖石後山越域引大漢溪水。如此越域引水,所造成對山體、水文、地貌與生態的影響,是否會如同曾文水庫越域引水工程所造成生態地體的破壞,造成另一個小林村土石流滅村呢?

  開發一個水庫所犧牲的不只是淹沒區,也是本土文化的殺手,對於水庫下游地區根本就是生態浩劫。以全球用水趨勢而言,興建水庫已不再是一個選項,我們都認同在全球氣候變遷下,越來越多以前不可能發生的事,都不再不可能。更何況新竹地區曾在1935年發生過芮氏地震規模7.1級的大地震,經過英國千年一遇的暴雨、台灣八八水災的百年水患後,所謂『百年週期的工程規劃』更只是自欺欺人。

  即便是缺水,仍有許多更穩當的替代方案, 例如興建海水淡化廠,每日 9 萬立方公尺的供水量已可滿足新竹地區常態用水需求。此外,由於上游土地開墾與崩塌地貌,台灣在槽水庫的壽命都十分的短;政府只要加強水庫疏浚,即可增加現有水庫30%的蓄水量。而節流政策的落實、工業園區廢水回收再利用、降低自來水漏水率由30%提昇至先進國家的5%以下的這些方案,每年更可省下3座翡翠水庫,約20座比麟水庫蓄水量。

  自庠所謂高科技的科學園區事實上是耗費大量自然資源的低獲利產業,政府在計算科學園區成本時根本忽略了環境的成本,高耗水的工業甚至享有比一般民生用水更低的水費率。我們無法想像20年後的台灣還要靠這種高耗能、高污染、大量耗費水資源的產業來當做經濟發展的重點產業,也無法接受我們的水資源20年的長期規劃竟然是基於這種落伍的思考。更何況,全台灣目前已開發的4400公頃的科學園區,許多仍然荒廢中,例如中科已開發的土地,迄今仍有65%還閒置著!

  政府的永續產業規劃,應該是以土地所能給與的環境能力為上限,並逐年減去若干百分比,然後才去規劃20年30 年後的產業版圖與方向,據此推動產業結構由高度損耗自然資源的產業轉向優質人力資源的產業。缺水?這正是台灣產業結構徹底轉變的最好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