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巴掌的日子

國小代課老師 張淑貞

  今年三月下旬台北市某國小男童與同學好奇互玩下體,而遭來老師摑了9個巴掌,導致小男童的整張臉半邊紅腫。現今台灣體罰的新聞層出不窮,除了教育現場巴掌聲不斷之外,家中的兒童被虐事件也持續增多,大人到底是怎麼了?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情緒失控?是經濟壓力所造成?對未來的恐慌?還是大人把自己的挫敗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

  就因為「愛之深,責之切」,所以就可以用『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小孩嗎?『體罰』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嗎?新罕布夏大學莫瑞史特.勞斯教授(Murray Straus)的兒童心理研究結果發現:幼童的智商都會隨著年紀的增長,呈正向的成長。然而經常被體罰的孩童,智商則相對成長的較少,體罰會減緩孩童智力的發展。而在童年時期未被體罰過的孩子,成年後的智商高過在童年時常受到體罰的人。此外,遭受體罰的年紀愈小,受到的影響愈大,推翻了受虐幼童因為年紀小的關係而不記得曾經受過體罰,以及日後不會留下後遺症的說法。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明訂,教育過程應尊重學生的身體完整性及人性尊嚴,並不受照顧者的暴力對待,全世界文明國家也都相信應給兒童幸福、親愛的環境,體罰、羞辱是侵犯兒童的尊嚴。全球許多國家已立法禁止體罰兒童,最早在1997年瑞典就立法禁止體罰兒童。美國反體罰組織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在1998年發起,每年4月30日定為Spank Out Day,主要精神是「這一天不要打孩子,也許未來每一天都不需要打孩子」。

  多倫多大學的戴大衛教授表示(David Day),家長與其用體罰的方式處罰孩子,不如用正向加強技巧(positive-reinforcement techniques)鼓勵孩子。打小孩不但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還會影響其語言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幼童而言,被體罰是件很可怕的事,因為他們沒有處理壓力的能力,這創傷會留下長期負面的影響。瑞典政府全面禁止體罰已經三十多年,瑞典政府與牛奶廠商合作,在牛奶盒上印正面管教、零體罰的政策說明,讓很多爸爸媽媽可以常常看得到,還可以跟孩子討論,協助大人全面落實對孩子的零體罰教育。

  台灣在2006年12月12日立法禁止體罰,教育基本法「禁止體罰條款」修正案,明訂國家應保障學生不受任何體罰,一旦學生的「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受侵害,政府應依法提供學生或家長救濟管道,依國家賠償法或民法,獲得賠償。教育基本法第八條修正內容明訂:「學生之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國家應予保障,並使學生不受任何體罰,造成身心之侵害。」第十五條修正內容則明訂:「教育專業自主權及學生學習權、受教育權、身體自主權及人格發展權遭受學校,或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不當或違法之侵害時,政府應依法令提供當事人或其法定代理人有效及公平救濟之管道」。

  台灣是第一○九個立法禁止校園體罰的國家。我們除了重視"學生身體自主權"及" 人格發展權", 更要落實台灣的人權教育,讓台灣體罰兒童的暴力悲劇不要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