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自閉症關懷日』談友善校園的建立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家長委員會(南區)會長 許鈺玲

  談到「自閉症」,你會聯想到什麼?刻板印象中的雨人?眼睛不看人?萬年曆?亦或是天才?一般人對自閉症有多少瞭解?發生了什麼事讓聯合國將每年4月2日定為「世界自閉症日」World Autism Awareness Day (簡稱WAAD)?

一個值得重視的族群

  為了喚醒世人對自閉症的認識,傳達自閉症早期診斷及介入治療的重要性,降低社會歧視,對於日益增加的自閉症族群來說,傳播正確訊息與觀念給社會大眾瞭解,訂定「世界自閉症日」,可為社會帶來正面影響力,褪去很多不必要的誤解。  

  然而,無論是自閉症或亞斯伯格症,伴隨症狀所衍生的價值思考與意義,甚至可以超越這個症狀本身的限制。

    筆者因家中有亞斯伯格症孩童,在就醫與教育歷程中,透過很多人的教導與學習,重新去思考關於人與環境、存在等問題。例如,在教養中常出現的兩難,特別是感官上的生理感受最為直接,你是要改變環境亦或改變孩子的核心特質?如果去調整那個環境一樣可以達到目的,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去調整呢?是孩子讓他周遭的人一一改變了對生命的觀點。

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但他們畢竟是人群中的少數,我們這群所謂的正常人「狹隘」的希望他們來配合大部分人的模式與規範。自閉症只是反應出身體功能上和其他人的差異性。這個「差異」觀念卻形成了腦中一個牢不可破的框架,常帶來歧視,要打破的是社會單一價值觀念,因為我們還沒學會尊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

    舉例來說,新移民在台灣已經很久了,也經常在我們生活周遭出現,但我們對他們有多少瞭解呢?我們尊重他的人或文化嗎?

    因此,當這群特別的小天使在學校中生活,若是沒有透過教育讓其他孩子學會「尊重」彼此差異,了解生命的獨特性,那將是班級中很大的損失。

  亞斯伯格症孩子因其特質,顯現出與人相處時是安靜內向的型態,加上喜歡獨處在自己的愉快情境中,選擇與他較有親近關係或信任的人一起玩,這就是一種生活方式。然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會跟別人不同,所以不需把給這群孩子刻意區分、突顯出來。

    孩子為了學習大部分人的生活模式,社會訊息理解不足常造成同儕排擠,形成校園中的孤獨身影。若沒有尊重與友善環境的觀念,創造一個安全溫暖的學習環境和支持系統,自閉症孩子是否能成功融合在團體中呢?

形塑友善校園文化

    身為家長的我們,在友善環境的建立上,常顯得無力,這是一個需要多方共同協助完成的目標。特別是,當孩子到了小學高年級之後,其他同學因發展而自主性更高時,往往不是導師在班級中幫自閉症學生說幾句「好話」就可獲得到其他同學信服,願意接納。同儕接納是友善環境的起點,導師除了本身願意真誠接納學生外,如何在班級中集體形塑友善校園文化,有計畫的融入,防範於未然,都可預先為自閉症學生創造出一個穩定的學習環境,包括同儕從中獲取的經驗在內,回饋出來的進步與成長,往往令人意想不到。

優勢訊息為同儕接納的開始

    在97 年春天,筆者曾與高師大蔡明富教授談及同儕接納問題,當時教授引用國外資料,說明同儕接納可歸納成病因、特徵、介入、優點、及同理心等五項,資料顯示,在輔導同儕接納上,是否告知其他同學病因,對特殊學生的接納程度並無顯著差異,從優勢訊息做同儕接納最為明顯。

    那時,正值國小畢業旅行之際,筆者陪同兒子一起參加他小學畢旅活動。整整三天,與應屆畢業生,共七班的孩子生活相處,看到這群孩子中,從學齡前到低、中、高年級各階段都有和兒子同班過的同學。當時,腦中閃過一個念頭,何不隨機採訪這些同學,用DV 錄下他們和兒子相處的經驗呢?不管這些經驗如何,留下的紀錄可以作為日後修正教養方向的參考。

    通常,會徵求孩子的同意再錄影,並說明自己的用意,說明自己將提問的三個問題,讓孩子在輕鬆自然的情況下說出內在的想法。那三個問題是:

一、你在什麼時候和小豬(兒子的暱稱)同班?
二、當時你對小豬印象最為深刻的事情是什麼?
三、未來如果還有機會和小豬同一班,你會希望再度和他同班嗎?為什麼?

    受訪的同學有18 人,85%希望未來和小豬同班,這真是個令人振奮的事情。

    曾和兒子低年級的同學,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兒子對昆蟲如數家珍的描述和觀察等豐富知識。

    和兒子中年級的同學,也對他的折紙的複雜度和高超技巧印象深刻。高年級之中則對兒子知識的豐富顯出讚嘆表情,他們知道兒子因大量閱讀的關係,在知識與常識上遠遠超越一般孩子。

    他們願意再一次和兒子同班的共同理由,是因為兒子懂了那些事物或能做出各種工藝物品,這些優勢訊息讓同儕接納度直線上升,印證蔡明富教授所言,同儕接納由優點介入最為明顯。

    在這次錄影訪談中,有一位低年級曾和小豬同班的女生,分享一段課堂上老師希望同學接納小豬的談話內容。當時,導師對全班孩子說明小豬很多行為不是故意的,且解釋到後來,一面流淚一面向全班說明。這位女生還模仿導師當時說話的語調,重現當時內容(由此可見,這件事對學生來說印象深刻),聽完後,因感動眼框浮上一片微濕,這一段老師從未說起的故事,讓筆者從內心真誠感謝她所做的一切。

班級經營風格影響教室生態

    這位低年級導師向來以嚴格聞名,她曾說道:「小豬媽媽,我不怕妳知道,小豬真的被我冤枉打了一年。」小豬是在小二時被診斷為疑似亞斯伯格症,在此之前,導師以傳統方式來教小豬,也因為老師發現小豬有段期間每天帶傷回家,由不同孩子所傷害,而且沒有發出求助訊息或對老師提出說明,加上平日的觀察,導師開始對小豬「特別的行為」重新思考,請家長帶去醫院做診斷,並修正教學方法,試著暸解這樣的孩子該用何種方式教導。因此,當這位女生提到老師當著全班解釋小豬的行為時,可以感受到老師對學生的愛與那份無力感。

    也因為這位老師的接納和努力營造班級中友善的氛圍,讓兒子有機會運用從心理師那裡學到的社交技巧。雖然走得不快,長期累積下來,也看到進步。現在,兒子在國中已連續三學期擔任輔導股長,並且開始和幾位同學交往,放學回家後的笑容可以說明他在學校的生活情形。

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力

    這一路走來,我們經歷各種不同特質的老師,從轉銜安置或重新編班時家長的焦慮情況,可得知家長是多麼在意老師對孩子的影響力。從自閉症的認識、到接納,這兩者間還存在著一段距離。「接納」非如想像中容易,認識症狀或特質不等於是完全的接納。也就是我們需要給老師多一些時間理解到更深層的部份,如果是輕症的孩子口語能力發展較好,更會遮蔽那些不容易看見的困難,忽略很多該注意及預防的行為。甚至,在老師接到孩子的初期,是否懂得如何教導和具有策略,也不一定排在第一順位考慮範圍。老師是否愛這位學生,眼中所見是一位學生,而非先入為主的症狀及負向行為,由愛出發,才可能進一步有彈性調整的意願。

「特殊生」是突顯友善環境的指標

    關於友善校園的建立是一條漫漫長路,它不像其他的教學,容易見到成果。那麼,要不要做這部份呢?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從現在開始做起,我們要看的是十年或二十年後經營的成果。這也是在世界自閉症日,除了喚醒大家對自閉症意識的了解外,希望有具體執行的目標出現。

    不管是老師、家長,或孩子本身,經過長期的努力,我們所教的一切,放入環境中無法融合的話,那麼,當初所做的努力都將付諸流水,因為,環境依然不能接受及尊重這樣特質的孩子,只因他們是人群中的少數。因此,除了一方面教導孩子外,我們也需同步去建立、經營一個友善環境。

    這不是要去改變世界或環境,而是藉由一位所謂的「特殊生」來突顯友善環境的指標,在公民教育中本來就需要放進去、融入教育環境中的元素,現在只是將它「還原」成本來該有的狀態,而不是外加進去的某種特殊教育。2 0 0 4年教育部的施政主軸中有關營造友善校園的目標不是一種理想,它應該是一種行動。裡面提到:

1 . 建構和諧關懷的校園情境, 營造平等尊重的友善校園。
2 . 建立多元開放的校園環境, 營造和諧互助的學校氣氛。
3 . 訂定關懷支持的體制規章, 建置照顧弱勢學生的機制。
4 . 規劃健康人性的環境設施, 奠定安全溫馨優質的校園。
5 . 發展開放便利的資源網絡, 創造普世價值的學習環境。

    2002 年李奉儒教授等專家學者,為了提升道德教育的教學,跨領域研究一年,歸納出「尊重」與「關懷」作為學生道德認知與情感的兩個要素。

    友善環境即「人的環境」,這種觀念的倡導可以適用在每個人身上,由自身出發。期望這個社會可以透過教育,達到接納和尊重每個生命的個別差異,並且,讓自己的存在可以為身邊的人創造更多幸福。

 

(原文刊登於財團法人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會訊《牽引》25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