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從頭

談視多障學生戲劇教學

國立台中啟明學校教師 張瑞玲

一、前言

  喜歡兒童劇源於它童話結構的溫馨與無限的想像空間。指導學生演戲則是從在惠明學校任教,主日學慶祝聖誕節的節目─「好牧人」開始。我發現視障學生語言表情生動、思緒清晰,無論是台詞應對、走位換場能力都具備,多加排練連麥克風的傳遞、場景分幕的開閉幕,多可以很精準的做到。幾次送舊晚會上同學們演鷸蚌相爭、演森林中的故事都相當精采。 當時有一門生活與倫理的課程,書中有許多忠孝節義之類的歷史故事。常常指定好同學們的角色,就在課堂上邊討論邊接龍,改編成劇本初稿。排演時,椅子、桌子、掃把,七湊八湊、位置挪移後就成了演劇的佈景了。演國文課張釋之執法那次才絕呢!兩張桌子一併成了中渭橋!全盲同學的巧手在橋上由遠而近,踏出達達的馬蹄聲,犯蹕的人一起身,「乘輿馬驚」 那一幕帶著煞車聲、帶著驚恐的馬嘶鳴聲的鮮活畫面,更讓我深深肯定視障生的戲劇表演天分。

二、與視多障學生共同玩戲劇

  戲劇題材不離生活,用來教視多障學生很可以營造溝通情境及協助學生統整生活經驗。

  在教師助理員及協同教學尚未實施時,錄音機是我教學的好幫手!小學部低組的學生常有突發況狀需要處理,高組的學生就聽著錄好的課文復誦。操作、摸索實物教具的同時,在老師講解關鍵的名詞與動作示範外,跟隨著錄音帶中的解說也是視多障學生複習的管道。所謂的戲劇表演,初步也只是將視多障學生集體複誦的課文錄音下來,配上肢體動作,有點像帶動唱;因為課堂上只有一尚沒有旁白之類的對話性!通常開頭就是「我會」、「我要」、「我有」、「我用」、、、。 到國中部多障班,以時令節慶、衛生保健、生活禮儀、簡易工作分析等與切身生活相關的訊息為題材編了一些實用語文的學習短文,供視多障學生應對、記憶之用。 抽背時同學不見得能將八句話背好;但對新鮮經驗,神情的嚮往和動作的投入都表達出對主題情境能深切感受。例:馬拉灣玩水!

馬拉灣玩水

1.校車載我們到月眉馬拉灣

2.做做操、暖暖身再下水

3.阿酋灣嘩啦-嘩啦-好清涼!

4.滑水道彎彎曲曲快又猛!

5.我們像小魚兒在飄飄河裡游!

6.大海嘯海浪高高低低沖向我!

7.沙雕海灘堆城堡!

8.馬拉灣玩水我最愛 !

  93學年度輔導志偉老師教育實習期間,因為有較多人力示範、帶動,開始將「小白兔出高招」加上對手戲的肢體語言互動,而非全體一式的表現。

  94學年度輔導宗嫻老師教育實習時,因為宗嫻師製作道具特有天份,所以戲劇就成了大單元教學的基底;視多障學生真的粉墨登場! 四次「親師學習成果展」集合任課老師、住宿生管理老師、志工老師、家長及相關專業團隊人員等腦力激盪專業分工,推動學生學習潛能。

童話劇場作品名稱

大單元學習目標

1.刻舟求劍

失物尋找、移動與靜止、交通工具的搭乘安全。

2.鷸蚌相爭

鳥類與海產類的認識、模仿;爭吵的後果、適當的自我表達與及時停止爭吵。

3. 傑克與豌豆

物權概念、買賣及勞務交換、氣味與聯想、被吃掉的恐懼、增強點數與去遊戲城堡,法官裁決。

4.桃太郎

認識醃漬的果物、介紹自己的優點、合作與勇氣、物歸原主。

  因為越來越多視多障學生參與角色扮演,童話劇場成為大家期盼的壓軸好戲;然而視多障學生很難及時做到口白與動作的配合。從桃太郎以後就用預先錄好的台詞對嘴,依關鍵字詞反應適切的肢體動作與臉部表情。

  由於有些視多障學生的音感與歌喉絕佳,接續演出的5齣戲中,加入歌唱的元素,感覺挺不錯的!

童話劇場作品名稱

大單元學習目標

1.愛發脾氣的巨人

人我互重、村里協調機制、情緒管理。

2. 三隻小豬

兩性分工、防範落單、聯絡救援、警察執法。

3. 七隻小豬

小心門戶、演練說不、避免隱藏性的危險、謹慎查證的態度。

4. 戴面具的萬聖節

四季節令認識、鬼節的習俗與禁忌、克服恐懼、說出害怕。

5. 不愛哭的灰姑娘

勤奮負責、守時、友誼與愛情、奇想、禮儀。

三、省思

  從編選劇本(或取材自書籍、網路、影片)到確定角色分配、帶視多障學生仿說、跟讀、、、是需要耗費不少時間。原本負責配樂的羅老師,再外加剪輯成音的工作後提出過質疑:將這種斷斷續續、不甚完整的語句剪接成流暢可聽辨的對白,似有作假之嫌! 後來他也肯定了情節帶給視多障學生直接精準的接收到語言約定俗成的語意,理解與應用較之強背注釋為佳。

  細步化行動是引導視多障學生共遊戲劇豐富之旅的必要條件,時間的規劃似無法確切掌控! 以至於 the show must go on 的信念,常面臨挑戰! 所以,「戴面具的萬聖節」第三幕只好藉彰師大實習老師錄音解圍,視多障學生披著床單裝神弄鬼之際,或許大多不知所以然唄!「不愛哭的灰姑娘」也是跳完舞就無法再演下去了! 即使想演出續集,表演的學生畢業了6位,只能等變換角色重新搬上舞台了!

  如何才能達到藉由戲劇教學提供視多障學生安全釋放潛能的空間呢? 實在是急不來的!或許只能用信任與等候來引發學生身體動作及精細探索的動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