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研究男女大不同

臺北市立永春高中音樂教師 李睿瑋

摘要

  性別平等的議題一直是教育界努力方向之一,性別的差異除了最顯著的生理差異較不受人質疑外,其內在的心理差異與能力差異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不同觀點的解釋與誤解。究竟性別的不同心理及能力是先天的差異還是後天教化的影響?從現代腦造影技術的發展,對於性別的差異我們有越來越多的觀察與了解,也有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賀爾蒙對人類心理與能力的影響。

  這些新發現也讓我們更加認識人類學習的不同行為模式,不同性別的學生也有差異極大的學習與思考模式。「音樂」一直被認為是女生比較擅長的科目,我們除了接受女生聽覺較男生靈敏、語言能力較男生好的事實外,也積極嘗試改變教學的策略,善用視覺輔助與肢體動覺、搭配競爭與遊戲的教學活動、調整評量方式,以協助提高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果。

壹、前言

  歷經二十世紀女權運動的努力下,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社會,「性別平等」是一個先進國家公認的重要議題。爲順應世界普世價值的改變,我國在91年3月施行「兩性工作平等法」以保障人民工作權,也進一步在民國93年6月施行「性別平等教育法」保障人民的受教權,使性別平等教育取得法源依據,更於95年2月施行「性騷擾防治法」以保障人身安全。施行至今,兩性平等的觀念雖有顯著的改變,但尚未致令人滿意的境界:社會上還是普遍懷有對性別角色相當傳統的定位與期待、娛樂節目充斥著剝削女性身體的言語與畫面、在家庭中對父親或母親的角色也多賦予傳統的責任。在台灣的教育改革中,性別平等也是亟待積極融入學校教育的重大議題。近年來經過教育單位的積極推動下,校園內的性別平等意識確實有長足的進步。在許許多多的法令規章與教育政策要求下,性別平等教育融入教學雖然在校園中如火如荼的展開,然而教師除了刻意的在課堂上或課餘時間宣導性別平等觀念,累積相當多「有形」的教學或活動成果外,「無形」的教學策略或方法是否能隨性別角色的微妙變化而加以調整?或許有的老師認為,既然要求「性別平等」,那麼就應該是不論任何性別都不應該有教育的差別。持此等觀點這無疑是誤解了「平等」的意義:我們知道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識和才能,也有不同的受教需求。試問我們是否能無視身心障礙學生的個人條件而要求他們也必須被迫接受與其他同學相同條件的教育環境、教育方法、和學習要求?我們怎能無視於性別條件的差異,固執的以相同的教學策略或方法來面對不同條件的學生?現今教育強調「適性教學」,也就是儒家宣揚的「因材施教」,除了因應學生個別的智力和能力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外,不同性別也會有著不同的思考、理解、與學習能力,因此,認識性別於心理層面的差異,並配合調整教學方法以使每個學生都能發揮最大的學習能力,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應該是為師者應思考的方向之一。

貳、性別先天差異的探討與問題

  「性別」在生理上取決於X或Y染色體而成為單純的二分法,傳統的觀念也將性別依生理性徵劃分為男性與女性。但在心理上,單純的二分法卻無法滿足解釋人類複雜的現象和行為。社會越開放,價值觀也越多元,「性別平等」也從舊有的「兩性平等」觀念逐漸擴展到接納「男性」與「女性」之外的可能。因此,有關性別的教育觀點也從「兩性平等教育」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

  中學學生正是處於青春期的尷尬年齡,對他們來說,生理的變化常常是這個年齡的孩子最困擾的問題之一。青春期青少年的問題大致可以從生理與心理層面來了解:

一、生理差異

  眾所週知,青春期是性成熟的主要發育階段,在這個期間,性腺開始分泌大量的性荷爾蒙以促進性徵的發育,女性外顯的性徵變化為胸部開始變大、陰唇增厚、體毛長出、月經來潮,至發育成熟為適合孕育下一代的生理條件;而男性較明顯的變化則為長出鬍鬚、喉結變大、聲音逐漸變低沉、骨骼成長快速以致身高變高、骨架變粗、並開始有夢遺現象。這些外顯的生理變化的現象不僅使得青少年因此遽變不知所措,在同儕間感到尷尬,對兩性間的差異感到期待又好奇。青少年所困擾的除了生理變化外,在這些可見性徵背後的藏鏡人-性賀爾蒙對心理的影響更是關鍵。

  處於性別發展關鍵的青春期總被稱為「狂飆期」,似乎這個時期的學生總是被認為叛逆、不安定、對一切充滿了質疑,更糟的是,似乎總是無法控制自己。於是,在家庭中常產生親子衝突,而在學校中,師生衝突更是時有所聞。教師們對中學時期的學生普遍覺得難敎、不好管。因此,如何貫徹執行教育零體罰的政策又能達到教學目標成為中學老師頭痛的課題。

二、心理差異

  每個人身上都同時具有男性賀爾蒙與女性賀爾蒙,而且其比例每天都有變化,其變化最劇烈也最不平衡的時期就是青春期,因此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也就會因體內賀爾蒙不穩定的分泌而產生不穩定的情緒,所以正值青春期的中學生所做出的不理性的行為舉止或許有其不可控制的因素。據研究指出,男性賀爾蒙帶來的作用是我們平時所認知的「陽剛」氣息:好戰、專注、好冒險、強悍、粗暴、自信、大膽、權力慾、性慾、不善表達情感、空間能力與數理能力強…等。而女性賀爾蒙則產生「陰柔」的特質:優雅、感性、親切、膽小、善於協調合作、溫柔、語言文字能力強…等(Dabbs, 2001)。雖然就生物學來說,人類性別分為男性與女性這二種可能,但因為每個人每天體內都會同時產生不等量的男性與女性荷爾蒙,而這二種賀爾蒙也會同時對生理與心理產生作用。因此本文以下所指男性與女性我們不必僵化地認定是性別劃分,不如將其視為男性賀爾蒙與女性賀爾蒙的影響。這些性荷爾蒙所帶來的生理心理變化徵兆在每個人身上都會出現,而並不只是特定性別獨有的現象。我們在面對學生時這些賀爾蒙所造成的差異應被列入教學策略的考量中,調整我們的教學方式以輔助不同能力的學生。

三、性別的音樂能力差異表徵

  一般社會大眾對性別多半具有一些刻板印象:女生的音樂能力比男生要好:女生唱歌比較好聽、男聲唱歌荒腔走板是普遍現象、男生手比較笨,所以學鋼琴會學不好、男生比較好動,常常心不在焉、女生比較乖比較聽話,男生常常左耳進右耳出,記不住老師的吩咐、男生數理強,女生文學好…等等。對直接接觸學生教學的教師來說,這些刻板印象,很不幸的,是他們要面對的事實。姑且不論這些差異是來自於先天的發展還是後天的影響,性荷爾蒙的濃度的確造成大腦結構跟功能的差異。近來有關神經認知學的研究對這方面有比較確實的證實和發現。

以下我們來看看這些實證現象對學生的音樂能力有什麼影響,同時,音樂教師又應該如何因應:

(一)聽力與音準的能力

  女性聽力比男性好,她們對聲音比較敏感,女生唱歌不走音的比例是男生的六倍(Moir & Jessel, 2000),她們也較能注意到講話時聲調的些微差異。在Moir(2000,p.10)的書中指出:

  女性聽力比男性好。她們對聲音比較敏感。如果水龍頭有滴答的水聲,女性通常已經起床去把它關緊了,男性卻還沒有醒來。這是為什麼女性常會聽出先生語氣中有勉強的成分而不高興。

  相信大多數的音樂老師都能發現女學生的歌唱能力普遍優於男學生。歌唱能力的優劣除了發聲的問題外,最主要的影響原因是-聽力。有相當大比例的男生無法聽出自己是不是唱走音了,要他模仿唱出同一音高都做不到,甚至對於分辨音的高低有某種程度的困難。許多男學生在聆聽二個同音源、不同音高的音時,雖能發現二者音高不同,卻無法判斷何者較高、何者較低。而必須反覆聆聽比較時才能決定其中差異。依據筆者經驗,甚至有少部分的學生(男生比例較高)認為二者音高相同,而完全無法辨認,需要更多時間與耐心學習。但可惜的是,這類的學生往往被認為是「音癡」,而受到音樂教師的忽略或放棄,或是受到其他同學的嘲弄,進而影響自我評價,認為自己完全沒有音樂才能而自我放棄。

  聽力不好的學生當然在歌唱或需要音準的樂器學習上就會遭遇極大的困難。因此,對音準不好的學生首要的教學工作應是判定其問題是否出自於聽力較差。若是分辨音高沒有問題,才能進一步了解音準問題是否源自聲帶肌肉控制、呼吸、嘴型、等其他因素。

(二)感性與理性

  因為語言運用能力的障礙,男生較不易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緒或感覺,而且因睪固酮的影響,使男性較不願,或不知如何宣洩其喜怒哀樂。研究顯示,高睪固酮的族群微笑表情出現的次數較一般人低得多(Dabbs. & Dabbs,2001)。依據社會達爾文主義的觀點來解釋,隱藏自己的情緒是男性武裝自己的方法之ㄧ。或許更因為社會對男性的期待,「男兒有淚不輕彈」,使男性認為表達情緒是示弱的表現,容易被人瞧不起或恥笑,因此習慣以冷漠或無所謂來武裝自己,而且亦較不願與人分享個人的感覺。研究顯示在男人的聚會中,談論的話題常圍繞在政治、運動、狩獵、競賽、工作上打轉,顯少論及個人、生活、家庭、人際等話題(Dabbs. & Dabbs,2001)。相對的,女生則較容易細膩的描述情緒,並樂於與人分享,亦常以交換個人私密的想法、感覺或經驗為聯繫手帕交的重要方式。而社會大眾(以男性思維為中心)亦普遍批評女人的情緒化,或認為女人是難搞的動物。甚至主宰東亞文化思想的孔夫子亦曾說過「唯小人與女子難養也」,而使女性蒙受數千年的不白之冤。關於情緒,Moir (pp.40)這麼解釋:

  男人把他的情緒集中在右腦處理,但是表達感覺的語言卻是在另外一邊─左腦處理,因為男性連結兩個腦的纖維束比女性小,訊息的交替就較為受到限制。男人常覺得表達情緒很困難,因為他右邊的情緒感覺不是這麼流暢地就到左邊掌管說話的大腦來。女性比較不容易區分理性和感性,因為女性情緒是分布在兩邊的大腦上。

  男性與女性在表達情緒或感覺的能力或態度的差異,在以情意課程為重的音樂課中也會帶來某些障礙。常見音樂教師問學生:「這段音樂帶給你什麼感覺?爲什麼?」這樣的問答常令男學生不知如何回答,因男生較難釐清自己的感覺而將它用適當的語言描述出來。男學生必須先以較不擅長的聽力接收音樂的訊息、傳送到大腦後要由大腦處理分析音樂的訊息、審視自己因著這個聲音訊息所產生的感覺、再從大腦語言區提取合適的詞彙、克服不願意表達的心理障礙、驅動發聲器官將選擇的語彙說出來。從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想像男生要完成這個問答需要克服多少困難。因此,女生可以侃侃而談,運用豐富的詞語庫細膩的描述音樂的感覺,對男生而言,往往只有「好聽」、「很大聲」…等直覺式的評論。但是,這樣的差異並不意味著我們就不應要求男生學習表達自我的想法,而是可以採用引導的方式讓男生逐步學習適當的情緒表達。例如將開放式的問題代之以選擇題,讓男學生選擇符合他感覺的選項。如:「這段音樂你覺得是哀傷?快樂?沉重?還是急躁?」、「這樣的感覺是音樂中的節奏、旋律、音域、速度、還是音色帶給你這樣的感覺?」

(三)音樂能力男女各有所長

  綜觀男女先天在聽覺、語言、與情感表達的這些差異,是否表示女性的音樂能力與成就應該較男性為高?男性在音樂上一定落居下風嗎?若果真如此,那爲何西洋音樂史上流傳千古的作曲家清一色是男性?歷史上西洋音樂作曲家多半都是男性,這可能是因為女性的地位向來低落,較有經濟力的權貴家庭的女性學習音樂的目的多是以怡情養性為主,能涉略作曲的可說是鳳毛麟角,即使有少數女性作曲家也在男性為主的社會中埋沒了她們的成就(王美珠,1994,1997)。即使如此,到了女性意識抬頭的二十一世紀,為什麼女性音樂家(演奏)的人數還是比女性作曲家高出甚多?而作曲家中也還是以男性居多?除了社會因素外,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女性大腦最擅長的功能─控制手和聲帶細膩、精確的動作使得她們在樂器的學習上佔有先天的優勢,因此在樂器演奏上,女生較男生學得快又熟練。而男學生或許在演唱或演奏的成績不如女生,但較可能在創作上得以發揮他的想像空間,因為作曲是在空間上把音樂以視覺型態呈現出來,且需要動用抽象的數學能力。這些都是右腦的專長(Moir,41)。因此,傳統教學中普通音樂教學長期較注重歌唱或直笛吹奏能力而忽略創作的發展對男生較不公平,較低落的學習成果也更加深一般人認為男生音樂比較差的印象。

  所以,以視覺型態呈現的作曲活動應該是較能使男性得以發揮的音樂活動。音樂創作在我國音樂課程標準中很早就名列在內,但在傳統的課程實施上,音樂欣賞、音樂知識、演唱或演奏等活動總是將它擠壓到幾乎不存在。目前,在全球化的衝擊和刺激下,創造力被視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指標之一,教育及社會的發展逐漸朝向重視創造力培養的方向,音樂教育的趨勢也越來越重視創作課程。現今,在普通高中音樂科95暫行綱要及98課程綱要草案中「音樂創作」被提昇為四大主題之一,明白的揭櫫這個世界趨勢。增加創作教學的比例不只是要迎合世界潮流,更是為音樂課堂中長期被嚴重忽視的男學生平反。因此,課堂上應盡量增加學生的創作機會〈音樂繪圖、即興創作、圖譜創作、樂曲改編、以簡譜或五線譜作曲…皆可〉,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揮所長,得到適當的發展。

叁、教學的因應策略

針對不同性別學生的學習行為與音樂能力,在高中音樂課程設計者採用下列方式因應:

一、教學策略融入設計方案:

95學年度高一上學期

註1 見 二、教學策略說明(一)教室空間設計
註2見 二、教學策略說明(二)學習與教材呈現,與圖1至圖4
註3 同註2
註4 見見二、教學策略說明(四)評量,圖9與圖10
註5 見圖5與圖6

95學年度高一下學期

註6 見二、教學策略說明(三)教學活動設計

96學年度高二上學期

96學年度高二下學期


註7見二、教學策略說明(三)教學活動設計
註8 同註7
註9 同註7
註10見二、教學策略說明(四)評量

二、教學策略說明:

(一)教室空間設計

  音樂教室除了一般的硬體設備,如鋼琴、音響、投影設備之外,許多老師們也都會將教室加以佈置一番,以加強情境教學的效果。有的老師走極簡風格,只有必要的硬體設備、有的老師喜好用音樂海報佈置牆面、有的老師自行設計美化的海報、有的老師喜歡將教室佈置得非常休閒,有的老師喜歡用抱枕、蕾絲將教室佈置得非常華麗…。在教室外的環境方面,有的學校經費不足,教室無法做有效隔音,而使得教室外的噪音干擾嚴重;有的教室為採光而採用大面玻璃窗戶,使得窗戶外的街景或教室走廊所有動靜一覽無遺…。這些外在條件看似與教學無直接關係,其實卻對教學有潛在的重要影響。Moir(p.95)指出:

  睪丸脂胴給男性一個特別的優勢就是專注,他們的大腦結構本來就使他們比女生能集中注意力。男性的腦是比較整潔的,每一個功能都有它自己的結構,因此,男性的腦偏向於單一專注的處理方式─他比較不容易分心。

  男生做事較專心,在做有興趣的事情,如打電玩時,會全神專注,此時會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對其他的干擾會自動剔除,而女生則常邊打電玩邊講電話、吃零食,較易分心。所以,教室四周若有噪音干擾,女生較易因而分心,但男生因對視覺較敏銳,因此若有視覺的干擾,則可能棄聽覺〈音樂或老師的聲音〉而就視覺,就會分心了。總之,教室四周要盡量杜絕各種干擾,包含視覺與聽覺:教室外的噪音要隔絕、學生的視線要避免看到窗外或門外、教室四周的佈置不要太花俏、與授課內容無關的東西不宜擺放…。若教室的視覺或聽覺干擾無法有效隔絕,那麼學生的學習將會受到影響,學習成效也會大打折扣。

  因此,在學期開學前先檢視教室或教學空間內的環境,從學生上課的座位區環顧主要講課的視覺區塊,將教室黑板及講台區域不必要的圖片或掛圖移除、將上課內容相關的海報、掛圖、公告及學生作品移至教室後方提供學生課餘時間瀏覽、確定學生視覺範圍不會受教室外的活動干擾、將必要的海報(節奏線參照表及音梯表)張貼至黑板二側、確定教室隔音設備完備不受教室外噪音干擾。

(二)學習與教材呈現

1. 以節奏線、Body Scale、音梯及唱名首號等視覺圖像輔助聽覺

  雖然男學生唱歌走音的比例可能高於女生,但並不能據此推論所有的男生一定比女生會走音,因為同性別的學生還有相當大的個別差異。我們不應因此而認定男生走音是「應該的」,而放棄對男生音感訓練的努力,而是應理解這些先天上的差異,以其他方式輔助男生對聽覺的awareness。舉例來說,男生對視覺較敏感,教師對抽象的音符可以節奏線(見圖1)明確標示聲音的長短;或在帶領學生唱歌時若以手勢高低明示音程高低的距離,學生可以「看到」音的高低,有助於高音的準確度。因此,善用Body Scale(見圖2)、音梯(見圖3)、高大宜教學法的唱名手號(hand sign)(見圖4)、或僅以手勢高低指示,將有助於學生的音準辨別及演唱。

 圖1 音符與節奏線

圖2 Body Scale(Boardman,1998)

圖3 音梯

 

圖4 唱名手號(鄭方靖,2002)

2. 避免長篇文字,善用版書、字卡、劃線標示、條列式說明、圖解

  男生除了聽覺較不敏銳外,對文字訊息的處理能力也較弱,因此,若教師授課時單純以文字口述方式傳達訊息,往往發現男生「有聽沒有到」、或者「左耳進右耳出」。這樣的現象相信身為第一線的教師們都不陌生,也往往爲學生的不專心聽講而大動肝火。其實,究其緣由,是因為男學生在單純以聲音口述時,經由聽覺接收訊息後由大腦處理資訊的速度較慢(Carter, 2002),同時,男生大腦的胼胝體(連接左右腦的神經)較少(Moir,2000,39),對文字訊息的處理速度較慢,因此,屬於「視覺的腦」的男性便容易優先處理視覺接收的訊息而忽略聽覺接收的訊息(Moir,38)。我們常說「男生是視覺的動物」,顯示男生的視覺能力較佳,將資訊以圖像記憶,而「女生是聽覺的動物」,對語言的能力較好,因此,如上所述,在教學時若只有文字的敘述對女生較有利,而男生則可能10句只聽進去3句,教師常因此而覺得男生上課心不在焉,而女生上課較認真,其實是對男生的誤解。Moir(pp.38)表示:

  另外一個差異是女性常常用語言的方法去解決抽象的數學題目,這種方法並不是很有效,而男生是用右邊視覺空間的大腦去解決抽象問題。對一個抽象問題來說,用右邊視覺空間的腦來做比用左邊語言的腦來做容易的多,因為適合它本身的專長。

  女人在語文上的優越也可以用大腦組織上的不同來解釋。跟語文有關的文法、拼字和寫字,都在女性大腦的某些特定區,而在男性的大腦中,他們是分散在左腦的前區和後區,所以男性得更努力把這些功能串起來,才會得到和女性一樣的成績。

  所以,我們嘗試改變教學技巧以克服性別的性別差異:例如多採用視覺的輔助,針對重要的訊息輔以視覺重點的提示,例如將欲交代的事項,或教學的重點寫在黑板上、文字教材內容以劃線重點標明、採用條列式說明、避免長篇大論…等,或多利用圖像式的符號或圖解說明。舉例來說:若要學生自製沙鈴,女生可能以文字說明製作程序及步驟即可,但男生卻一定需要圖解說明,否則不但可能看不懂製作步驟,還可能誤解文字意思,而且必須將操作步驟以簡短的文字一步一步條列式的分項解說。這樣不僅是能有效協助男生對於授課內容的理解程度,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自然留下較深刻的印象,對整體學習成效也能有效的提升。又如對音樂會相關購票與欣賞程序及欣賞禮節的教學若僅以長篇大論的說明,學生不僅難以閱讀、抓到重點,枯燥的內容也難以引起學習興趣。但若以漫畫式的情節說明,學生自然而在看漫畫的情境中學習,也較能與生活連結,並能自然運用相關知識於生活中(見圖5)。

  音樂是聽覺的抽象藝術,對男生來說,在音樂進行中要專注的憑聽覺分析音樂內容與特色是相當困難的。若是以文字說明輔助,雖對理解音樂內容有所幫助,但是對文字能力較弱的男生來說,要在大腦中同時運用不同區塊的功能,特別是結合男生較不擅長的聽覺與語文能力,恐怕會造成互相干擾的不良影響。因此,設計者在音樂欣賞課程中運用圖譜,採用視覺圖形或圖表的方式要比長篇大論的文字說明效果更好(見圖6)。

圖5 漫畫式的情節說明(泰宇,2007)

圖6 音樂欣賞圖譜

(三)教學活動設計:運用探索、操作、遊戲、競賽、肢體活動

  如果我們檢視教師於課堂上所運用的教學方式,當可發現演講式(speech)的方式佔絕大多數,特別是主要學科尤為明顯。被動式的聽講對許多學生來說是一種相當無趣的學習方式,特別是對較好動的學生而言。因此,在校園中,可以活動與探索的課程,如體育課、實驗課、校外教學、田園教學…等需要親自體驗的學習總是學生高度期待的課程。這些可以動手動腳的「好玩」的課程,對男生來說,是充滿著吸引力的。Moir(pp.61)觀察到:

  男孩子…他們潛在荷爾蒙的攻擊性化成動作的遊戲、競爭性與領袖慾。男孩比較獨立,對所在的空間有好奇心。……他的世界是一個動作的世界,充滿了探索和立體物件。但是學校要他好好的坐,安靜的聽,不許扭來扭去,注意老師講的話: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的大腦、他的身體叫他不要做的事。………這種被動接受口同傳遞的資訊與用的問答方式考試都對女生有利。

  男生喜歡動手,教師可設計許多操作型的活動,例如自製樂器、樂器演奏;男生喜歡探索空間,較不喜歡枯坐一節課聽講,教師可穿插一些肢體運用的活動讓學生離開座位活動一下,如此學生的專注力較能持續,例如運用 body percussion(拍手、彈指、拍腿、踏步)的節奏練習。男生喜歡與人競爭比賽,教師可設計一些競賽型的遊戲刺激學生的挑戰慾,在遊戲中學習或複習所要傳授的智能,例如分組搶答、過關遊戲…等。在音樂教室裡,教師也應運用多元的教學方式,不宜只偏向傳統的教師單向講課。男生較喜歡探索與發現,因此可設計一些能自己研究與實驗的問題給學生。而女生喜歡與人互動與合作,因此可設計一些小組分工合作的活動。但是男生對與其他人溝通協調較不擅長,因此相同的分組活動,女生可以只給大方向,讓她們自己去分配責任,但男生則可能需要直接分配個人須負的責任與完成的工作,並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進度與小組合作的狀態。Moir(pp.90)認為:

  ……數學就是想像,大部分男孩子解題的方式跟女孩子不同,他們可以看到,可以用概念和型態去想,找到不同東西的抽象關係,將他們聯結在一起。女孩子則把問題的每一部分都看成獨立的個體,解決後再去做下一題。……男生較容易專心於一個抽象的理論或看法,把其他會干擾的訊息分開。

  女生較善於分析,把一個問題拆解開,分成幾個部分一步一步的去解決,而男生則善於歸納統整,把數個問題之間的相關處聯結起來。因此教師的教學要交叉運用分析與歸納的方式,給學生的功課也要有各種的能力運用。以此來看,現今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統整教學需要運用所學的知識,統合不同領域或不同科目間的概念或主題,延伸或組織成較宏觀的認知,這樣的教學設計若能有效落實,應能使男生發揮他們的專長。Moir也對教育政策提出他的建言(p.60):

  只要教育政策停留在『我說─你聽』的階段,它就偏向女生的學習。………

  她們很能接受第二手的訊息,與老師互動,問問題,接受答案。小男孩就想要用看的方式去探索新環境,他們對與老師互動沒有興趣,……他們的大腦使他們對探索感到好奇,想要自己去找尋答案。

  男性與女性對事物理解的方式、思考的模式、回應的形式、等都有所不同,因此,教師的授課方式、教學內容的呈現、教學活動的設計應盡量多元,以適應不同能力的學生。

(四)評量

  女性大腦的胼胝體有較大且深遠的神經網路,表示可以從左右腦傳播過去更多訊息,而左右半球連接越多的人,口齒伶俐度和說話流暢度比別人高。因為女性的語言能力較好,女生運用文字說明時較易明確表達其意思,因此寫報告或用語言在課堂發表時較優,而男生常常因拙於言詞而顯得困窘。所以考試題型若是申論題或開放式答案,女生較容易長篇大論,而男生則只有二三句,簡單的表達自己的意思,甚至可能詞不達意。(見圖7與圖8)這類題型對男生較不利。因此教師的評量方式及評量的題型必須多元化,使男女皆有發揮的空間。

  因此,在音樂科目除傳統的唱歌、寫報告、演奏樂器及紙筆測驗外,採用節奏肢體律動、學習單、作業、報告、創作、分組活動、檔案評量、遊戲、競賽…等。


圖7 文字能力較好的女生學習單


圖8 文字能力較差的男生學習單

  在學習單的設計上,亦應避免上述類似的題型過多,而若想利用學習單題目的設計刺激學生自由想像或思考的能力,則在題目上必須做較充分的引導,如以下舉例:

例一:將大問題分解,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做深入的思考

圖9 福茂動畫卡門影片欣賞學習單

例二:將問題以選擇題方式提供思考方向:

圖10 音樂欣賞引導學習單

例三:將問題以視覺圖形呈現:

圖11 視覺圖像呈現問題

伍、教學成果

  以視覺輔助聽覺的成果對學生音準有極佳的效果,許多五音不全的學生對唱名(do re mi)的音高順序沒什麼概念,但當教師以手勢或音梯標示音程距離時,經過幾次的訓練,學生多半能展現長足的進步。而抽象的音符學生往往無法從符號上直接判斷音長幾拍(特別是對較複雜的附點音符或切分音),以節奏線讓學生直接看到音的長度,對學生理解節奏的關係有直接而明顯的幫助。學生常常在學會節奏線後喟嘆「我終於看懂樂譜了,以前國中時都是靠猜的」。

  而音樂欣賞圖譜或音畫對學生理解與欣賞樂曲內容也有極佳的幫助,也大幅提高學生在音樂播放過程中的專注力。運用圖譜或音畫輔助,學生大多能專注而安靜的聆聽十分鐘長度的樂曲,並能在樂曲播放時指出樂曲進行的內容。善用板書與字卡也大幅降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誤解與教師口頭重複重點叮嚀的次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對於短暫分心的學生,也能依據黑板上的板書或字卡即時記錄下課程的重點,不致因為閃神而漏掉教師說的話。

  運用探索、實作與體驗的教學活動明顯的提高學生主動參與的意願,但往往氣氛熱絡到欲罷不能,例如樂器探索與體驗、音樂表演、body percussion節奏拍擊、甚至聽寫練習,許多在課堂上來不及完成活動的學生會要求下課繼續完成或要求下週繼續完成,或是課後主動延續探索與練習。一般來說,超過二十分鐘的講課便會有部分男生開始打瞌睡,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交叉運用不同模式的活動,講課、聆賞、問答、實作、遊戲、表演…等,使學生的感官有不同的刺激能有效的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教室,延長學生專注學習的時間,學生也常常在下課鈴響時覺得「怎麼這麼快就下課了?」。

  學習單運用分解式的引導問題有效提高男學生的完成度,較容易深化學生的思考,學生所寫的答案較不會出現攏統的內容,教師也容易從學生的回答中了解學生的思路與想法。而採用遊戲式或闖關式的評量也提高評量的趣味,雖然知道這是有計成績的評量,但學生較不認為這是「考試」,反而能主動的要求再試一次或要求挑戰更難的題目。不論是團體競賽或是PK,學生對這類的評量都是興致高昂。音樂課採用多元的評量方式(唱歌、演奏樂器、學習單、作業、報告、創作、節奏拍擊、分組活動、紙筆測驗、檔案評量、遊戲…等),而不單是靠記憶與演奏(唱)的評量可使得男生在創作、節奏拍擊、遊戲…等其他評量中取得可發揮的機會,使得音樂成績不單只是展現女生較好的聽覺與語文能力,讓男生也有機會在這個科目中爭取高分。雖然整體來說,男生的音樂成績總平均還是較女生略低,但差距已經明顯縮小,而且取得高分的男生也明顯增加許多。

陸、結語

  早期的女權主義者爲解構傳統的父權中心思想,爲爭取女性應有的天賦人權與地位,曾主張男女皆應以相同的條件一視同仁:穿男服、拒絕化妝、拒絕讓女孩玩洋娃娃或扮家家酒、要玩一樣的運動遊戲…等,否則就是性別歧視。然而,在我們對人類做更多研究、有更多發現後,對所謂的女權主義就有更多修正,對性別有更多、更深入、更寬廣的認識,對性別平等也就有更多的思考。

  有的老師認為男女不應有差別待遇,而堅持男女生皆須要求同樣的標準、上同樣的課程、同樣的進度、做同樣的活動、同樣的習題作業、同樣的評量。如此其實是假平等,是刻意忽略這些先天上的差異,而做表象的假平等,忽略了「適性教學」的基礎。但或許也有人就認為這些先天差異就是沒辦法解決,所以既然男生音準較不好,唱走音是常態,那麼就不需要求男生音準,唱走音就算了,而不尋求積極的教學方法來改善這個問題。當然,刻板的認為「男生都如何如何」,或「女生都怎樣怎樣」,而直接以施以不同的要求與期待顯然違反教育平等的原則。筆者認為,我們不應忽視性別差異,一視同仁,只要求表面的假平等,但我們也不應對先天上的差異消極應對,給予學生不等的要求,任憑這些差異越來越大。重要的是,要調整教學方法,依據學生的能力設計教學活動,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能得到正向的發展,不只能發揮先天的優勢,同時也能增長較弱勢的能力。有些人主張為消除性別的刻版印象,應給女孩玩機器人,男孩玩洋娃娃。這也是對性別差異的不尊重,不但無法達到平等的目的,更可能扼殺孩子的能力發展,無疑是揠苗助長。適性發展,不預設任何負面的可能性,針對學生的才能,調整教學的方法,使學生能得到均衡的發展才是我們正確的方向。

  人與人的差異使世界多采多姿,教師在抱怨男生調皮搗蛋之餘,不妨欣賞男生的創意,這些創意可能是未來人類進步的激發點;在欣慰女生聽話乖巧之餘,也許要警惕這股安定的力量可能是未來阻礙社會改革的保守勢力。一個認真負責、成績良好、按時繳交作業的乖學生未來可能高分通過高普考,成為守法的公務員;而一個整天冥想、作業沒寫的學生也可能是未來的發明家、企業家、作曲家。如果我們給學生貼了標籤而放棄對學生的協助與鼓勵,那麼發明家、企業家、作曲家很可能將替換成罪犯。素有「台灣愛迪生」之稱,連續獲得三屆紐倫堡國際發明大賽金牌獎的得主鄧鴻吉先生,自述他小時家貧,唯一的遊戲就是拆解外婆撿破爛撿回來的破舊壞損的玩具,小學五年級時還曾將家裡好不容易存錢新買的電視機分解拆開,只是因為好奇裡面為甚麼會有人。然而,他的外婆並不責罰他,只是淡淡的說,有本事拆開就要有本事裝回去。這樣的包容與理解使得他對機械的想像與好奇心得以發揮,而成就他今天的榮耀。如果當年他受到嚴厲的責罰而壓抑他探索的勇氣與興趣,則我們今日常見的紅外線感應水龍頭可能就不會,或是至少要晚個好幾年才會便利我們的生活。

  當然,理解學生的差異並不是縱容學生低於一般標準的表現與能力,相反的,是要在理解學生能力的差異後,採取積極適當的引導與教學策略,協助學生發揮所長、提升不足的能力,以達成教學目標。期望將來教師們能正視性別差異後,在教室中,能減低學生被誤解、能力被錯誤評估,被施以不適當的教學方法與期望,而在學習成就不如老師期望時又被施以不合理的評量,最後無辜的被貼上某些標籤,進而影響學生對自己能力的定位,而導致「我不是這塊料」的自我評價,甚至可能因此而放棄這方面的學習。對學生不預設任何負面評價,針對學生不同的的才能,調整教學的策略,使學生能得到適性發展是每位教師的責任。因此,不變的教材與教法已不能滿足多元的社會與教育現況,我們教師惟有不斷的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與策略,才能提供學生最適當的學習內容與方式,達成發展學生自我的目標。

 

參考書目:

王美珠(1994)。女性作曲家探尋。美育月刊。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編印。49,53-56。
泰宇音樂編輯群(2007)高中音樂(二)。三重市:泰宇。
鄭方靖(2002)。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市:高雄復文。
Dabbs, J. M. & Dabbs, M. G.原著;許晉福譯(2001)性慾、權力、惡行與微笑-窺視睪固酮的角色扮演遊戲。台北:麥格羅希爾。
Moir, A. & Jessel, D.原著;洪蘭譯(2000) 腦內乾坤。台北市:遠流。
Boardman, U., Andress, B., Pautz, M. P.& Willman, F. (1988). Holt Music.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